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即时新闻

阅读的最大收益从来不是即时见效

22-04-29 09: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兰琴

  阅读的最大收益从来不是即时见效

  最近,又逢世界读书日,朋友在聊天时坦言:工作后读书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只要几天不碰书,心里就会有些慌,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视频类内容不断冲击眼球的当下,她的这个“不读书心慌症”显得宝贵而难得。

  按理说,读书哪有什么“最好的时间”,只要有心,每天都可以是属于自己的读书日。只是太多时候,我们的精力会被刷不完的信息流分散,被工作中纷繁芜杂的琐事羁绊,以至于全然忘了书本的存在,忘了阅读的必要。类似读书日、读书月等充满仪式感的设置,其实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让我们去反思自己多久没被书本浸润了。

  有人说,走出校园后,会发现阅读的“性价比”不高,没有多少看得见的“收益”。可是阅读最大的益处,从不是以即时见效的肤浅形式产生的。辟如读《道德经》《理想国》等哲学书时,我们也许无法从中获得拿来即用的知识,却可以通过一个个思想实验、一句句“灵魂拷问”获得头脑的操练,学习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阅读金宇澄、双雪涛、周恺等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作家的作品,我们也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拓宽视野,感受到上海、东北、四川等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知识不是用来被炫耀的,而是应当被思考、被感知。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忠实写真。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这条思想的河流究竟是丰沛充实,还是枯竭乏味。

  而且,离开校园后,深度阅读对我们来说其实更加必要。随着年龄渐长,每个人对常见事物都会形成固有认知。如果缺乏严肃思考,就很容易被偏见蒙蔽双眼,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深度阅读,或许不能给人提供“标准答案”,有时还会挑战我们的既有认知。但正是在这种观点的争辩、交锋中,我们才有动力重新审视问题,学会穿透表象,认清事物的底层逻辑,从而铲除认知上的偏狭和傲慢,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人。

  其实,当社会经验逐渐累积,人们在回看经典著作时,往往会有不一样的体悟。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对社会学著作的重读。此前,“消费主义”“科层制”“异化”等对我来说更多只是抽象的概念,缺乏直观的了解。可随着自己看到身边的基层形式主义、过度加班等社会问题,感受到自身从为品牌溢价埋单到回归理性消费的转变,也不由得带着问题意识重新翻阅《经济与社会》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等经典著作。人的经验与书本知识,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用理论工具分析社会现象,在生活体验中让知识“落地”,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书的理由有很多,不读书的借口也有千百条。网络时代,人们就总爱抱怨碎片化信息分散精力,吐槽信息流对注意力的冲击,仿佛互联网便是阻碍阅读的“毒药”。可事实上,只要善用科技,网络也可以被用来创造“阅读友好”的环境。比如,网络上的各种阅读App,还有电商平台拼多多发起的“多多读书月”等活动,都在通过技术手段、价格补贴等方式,让消费者接触到更多好书,以此推动“全民阅读”目标的实现,将知识普惠进行到底。而一些学者和知识博主制作的视频、播客类内容,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读书从来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能够陪伴人一生的生活方式。也许生活总会有琐事,工作总会消耗精力,但在闲暇之时,我们永远有机会拿起书本,用心雕刻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

  李康尼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