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在南梁的土地上

20-11-15 11:54 来源:兰州晚报 编辑:张兰琴

  南梁镇全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人民日报》11月14日在8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在南梁的土地上》一文,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南梁镇的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多彩图卷。

  ——编者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各个村组散落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林区。

  这个时节的南梁,是绿色的。仲秋季节,车行在黄土高原的子午岭上,透过车窗,不时能看到苗圃里油绿的云杉、墨绿的红豆杉。远望沟、峁、川、梁,傲立的梢林层层叠叠,满眼是绿。

  这个时节的南梁,是金色的。川间、坡地、塬上,成片的玉米林渐入成熟期,有的呈淡黄色,有的黄绿相间;浅黄色的籽瓜,静静地熟睡在瓜秧与落叶的怀抱里;田边地头,万寿菊的花朵怒放着,仿佛给田地镶上了金边。

  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南梁镇还有一片“风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南梁镇的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描绘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卷。

  壹

  四孔石箍的窑洞高大宽敞,另有厢房作为储物间、卫生间,外墙是白瓷砖贴面,内墙干净洁白,卫生间装有太阳能热水器,铺有防滑地砖。这里是高台村李沟门组五十六岁康玉光的家。站在院内的水泥地面上,抬头四望,窑洞背后是绿色的山梁,前面是清澈的小河。家门口的水泥路,连着县乡二级柏油公路,可通到南梁镇和华池县。

  说起路的变化,康玉光的话匣子打开了。

  五年前的一天,康玉光在村里偶遇几个陌生人,对方一边走一边议论着:“如果村民们意见不一,无法协商出硬化路面的用地,那就把项目放在别的村组。”康玉光听了有些纳闷,后来一打听,明白了:原来,县里打算为村组硬化路面,不过,施工用料的钱由县里出,拆迁占地补偿由群众自己解决,每户门前的场地需要村民们协商让出。听到这个消息,康玉光心想,这可是件大好事儿,咱们村这次一定得抓住机会硬化路面。于是,急公好义的康玉光,挨家挨户地说服大家让出自家的地修路。可是,听说是无偿让地,有些人立马拒绝,还有人甚至放话:“你如果能做到每户都让出门前地儿,我就随你的姓!”

  康玉光碰了钉子,但依然不气馁。他患有股骨头病,行动不便,却继续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图啥?还不是为了大伙儿出行方便,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慢慢地,村民们终于想通了,修路用地问题得以解决。

  在修路的过程中,敢做敢当的康玉光被村民们选为村组长,还被县里聘为高台村土地整理项目义务监理。这个监理,康玉光一干就是两年多。推土机开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康玉光用行动回报村民们的信任。

  对修路这样上心,也与康玉光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那年,他得了急性肺病,机动车开不进村里,几个村民轮换着把他从家中背出来。因为耽搁了时间,所以转了几家医院,最后才保住了性命。曾经的山间小路出行之难,康玉光刻骨铭心。

  有了好路,更易致富。2014年康玉光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已退出了贫困户行列。现在,儿女都成家了,康玉光老两口过。去年,玉米卖了近一万七千元,鸡卖了一万余元,自己当保洁员收入一万元,妻子在村子里务工,收入也有七千八百元。说着,他从家中一个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两件物品,一件是2018年获得的“文明家庭”奖牌,另一件是2019年获得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奋进奖”证书,颁发单位均为中共华池县委、县人民政府。

  离开康玉光家时,夜幕四合,院子门口的路灯亮了。今年,李沟门组每户门口都竖起了路灯。

  贰

  荔园堡村清音巷1号院,两层青砖青瓦楼房,这是张志明的家。张志明是危房改造搬迁集中安置户。2017年,张志明退出了贫困户行列,又搬进新居,一年里双喜临门。新房由政府部门帮扶一部分,自己筹资一部分建成。整个清音巷都是样式相同的两层楼房院落,巷子一端还建有公共卫生间与垃圾收纳间。

  搬迁之前,张志明家住在两孔土窑洞里。亲戚来了,只能住在一个炕的通铺上。张志明的一个女儿甚至赌气地说:“再住这两个破窑洞,我都嫁不出去了,人家来相亲,一看是这个样子!”2016年夏天,南梁暴雨不断,窑洞漏个不停,洞口倾斜变形。在村干部的一再动员下,张志明一家住进了村部的办公房里。五十多岁的汉子,抱着头,呜呜哭了。一来是感谢村干部的关心,二来是觉得自己没能耐。

  眼下,带有院落的两层楼房宽敞明亮,楼上楼下共六间,院内、房里、楼梯边上,还摆满了鲜花。二楼的一间房间里,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上面罩着一方防尘布,罩布立面绣着红色的“囍”字,格外醒目。五十八岁的老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喜滋滋地说,那是为孙子将来结婚准备的。

  如今,张志明的两个女儿已经成家,儿子儿媳在长庆油田下属公司工作,孙子孙女都在庆阳市读书。张志明当上了长庆油田一家下属公司的料库管理员,每月收入两千多元,妻子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收入八千元。平时得空,还到山上采野生木耳、羊肚菌等,一年也能卖几千元。

  坐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我们跟张志明聊起家常。他说自己还是个民间艺人。我们正疑惑中,夫妻俩走进一个房间,拿出鼓、小号、锣、唢呐、小铙镲等乐器。原来,张志明是荔园堡村文艺队的负责人。张志明拿起唢呐,稍稍整理一番,接着,一曲嘹亮的《社会主义好》便在客厅里响起。乐声飘到了小院里,飘进了清音巷,飘向了荔园堡村。

  叁

  刘芳秀是华池县列宁学校九年级学生,家在山庄乡尚湾村。她的生父、继父因故相继去世,妈妈带着姐弟三人和一个表弟生活。按照学校的教育扶贫规划,八年级语文教师王珂帮扶刘芳秀。

  然而刚开始,刘芳秀对王珂并不服气。耐心的王珂了解到刘芳秀喜欢读书,便常常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并与她交流读书心得,慢慢地,刘芳秀才认可并接受了王珂的指导。

  在王珂眼里,刘芳秀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有些内向胆小,所以,帮扶的重点是要帮助她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为此,王珂经常与她拉家常,鼓励她加入学校的管乐队、参加读书沙龙、主动与同学打羽毛球、上传诗歌朗诵视频……如今的刘芳秀,已经变得阳光、大方,还作为甘肃省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少代会。

  为保证学生不因贫辍学,列宁学校七十六名教师均投身教育扶贫之中。每人联系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或者一名留守儿童,与所帮扶的学生每周谈一次话,每月制定月度计划,每学期家访一次,同时,通过电话、微信,随时与家长交流。扶贫先扶智,在这里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六年级一班语文教师、班主任张英英,2018年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列宁学校任教。张英英记得,小时候,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自己走路上学,背着一周的干粮,爬沟过河,一个单程需要四十分钟。这几年,受惠于脱贫攻坚政策,爸爸不用外出打工。现在,自己每月工资四千二百多元。同样毕业于列宁学校的弟弟,读完大学后在南梁镇消防队工作。闫洼子村的家,新建了八间房,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爸爸开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将她送到学校。学校的办公条件变化也很大。如今老师们每人一台电脑,上课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投影仪。

  位于南梁镇的华池县列宁学校,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学校,其前身列宁小学,1934年由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现在,每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列宁学校都有一节校本课,学生们通过学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故事,铭记先辈们的功绩,以激励自己更好地成长。

  董洪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新区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上线两个月办理业务12万件 兰州新区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上线两个月办理业务12万件
  • 甘肃省4000余名考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等级考试 甘肃省4000余名考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等级考试
  • 网安大咖和技术专家金城论道 甘肃省第十二届信息安全高峰论坛暨甘肃省首届商用密码应用高峰论坛昨开幕 网安大咖和技术专家金城论道 甘肃省第十二届信息安全高峰论坛暨甘肃省首届商用密码应用高峰论坛昨开幕
  • 《丝路花雨》“绽放”兰州交大 甘肃省2020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精彩启幕 《丝路花雨》“绽放”兰州交大 甘肃省2020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精彩启幕
  • 唐仁健在兰州市调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到位到点 不留死角 未雨绸缪 周密处置以战时状态做万全准备消除风险严防扩散 唐仁健在兰州市调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到位到点 不留死角 未雨绸缪 周密处置以战时状态做万全准备消除风险严防扩散
  • 兰州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尚未发现本地感染者 兰州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尚未发现本地感染者
  • 甘肃省百万贫困户住上安居房 甘肃省百万贫困户住上安居房
  • 平凉市大型文旅舞剧《问道崆峒》在兰首演 平凉市大型文旅舞剧《问道崆峒》在兰首演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2   兰州新区政务“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上线
3   甘肃省4000余名考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等
4   网安大咖和技术专家金城论道 甘肃省第
5   全民健身活动走进袁家营村
6   《丝路花雨》“绽放”兰州交大 甘肃省2
7   甘肃省第十二届信息安全高峰论坛在安宁
8   张伟文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坚持人
9   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召
10   瓜州 做“活”文化 带“火”旅游
11   2020年甘肃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1.3
12   甘肃省2.3万笔公积金贷款可申办按月委
13   甘肃省红十字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14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
15   世行贷款甘肃职教项目中期检查总结会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