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三农频道 >> 美丽乡村

尽锐出战拔穷根

20-10-23 09:0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尽锐出战拔穷根

  ——环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环县羊肉分割加工车间。 李文 摄

环县引进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郭锋 摄

合作社带领群众分红增收。

  记者 刘华东 通讯员 杨蕊

  贫穷,曾经一度是环县的代名词。

  环县位居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十八大以来,搭乘时代的浩荡东风,吹响“脱贫攻坚”的嘹亮号角,环县人民实现了华丽转身,“摘穷帽”“勤致富”“奔小康”……不仅仅是一代代人期盼已久的图景,也正是人们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向前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环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215个贫困村32731户140036名贫困人口,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以决战决胜姿态,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脱贫退出31718户136476人,出列贫困村200个,贫困发生率由39.28%下降到1.1%。目前,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今年9月份,完成了对32370户建档立卡户的入户登记,群众满意率99.86%。

  从窖水到自来水

  从羊肠小路到农村砂石路再到柏油马路;从山泉水到场窖水再到自来水;从破败不堪的土窑洞到周正庭院新瓦房——新农村、小洋楼……这些原本的脱贫“拦路虎”,而今成为群众奔小康的“定心丸”,也见证着脱贫致富路上的完美蜕变。

  深秋时节的清晨,已经有了几分冬天的味道,走进环县曲子镇双城村孙小琴的家,她把自家的锅炉烧得正旺。说起“脱贫”,她最有话语权:“农村修了宽阔的柏油马路,现在出门串亲戚可方便了,山背后的老家亲戚家家户户有4G网络,吃上了自来水,我们还住进了新农村。这几天天气变冷,我们还有了暖气,屋子里都是暖暖和和的。”

  孙小琴,是环县曲子镇双城村一名普通村民,2019年元月份刚搬进镇上盖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住进新房子,看着超薄大电视,心里满满的幸福,我这把年纪了,以前想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晚上闲来没事,还能和在外工作的娃娃们视频聊聊天。”

  出门便利了,屋子亮堂了,吃水容易了,住房也更加安全了,基础设施建设,是人们勤劳致富的前提,更是动力。2014年以来,环县新修农村公路2081公里,建制村通畅率由44.2%提高到了100%;实施农电线路改造4193公里,全县1487个村民小组都通上了动力电;新修梯田101万亩,全县梯田总面积达到232万亩,人均7亩;251个村有线宽带和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94个;坚持“四水齐抓”,扬黄管线延伸到15个乡镇92个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2%,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1处、蓄水池378处、场窖21018处,维修场窖8735处,新打小电井2331处,安装窖水净化设备17732套。同时,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开展了以“六顺六净”为主的家庭卫生大整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养一只羊到养几百只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面对环县的贫困现状,还需要拿起发展产业的“武器”,促进群众增收。养羊,是环县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基业,从满山放羊到合作社圈养,从一户零星两三只到现在一家几百只、合作社成千上万只,从以前的粗放型喂养,到现在是集约型喂饲。

  说起环县养羊,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种好草、养好羊”“羊名天下,寻香环县”的醒目标语在村口、合作社宣传栏比比皆是。

  2018年,洪德镇张塬建成了集肉羊繁育、饲草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万只示范养殖场,建设规范化羊舍36栋,目前羊只存栏达到1.1万只。负责场内AB区生产的区长高建峰带着同事们正在给羊做防疫,“每两天消一次毒,羔羊从出生到断奶打四次疫苗,妊娠产前45天做个三联四防……”科学化防疫是洪德镇张塬养殖场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实践。张塬养殖场通过“331+”肉羊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洪德、小南沟两个乡镇409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固定分红4500元,连续分三年。同时养殖场还在饲草收购、务工、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对农户进行辐射带动。近年来,环县持续推进肉羊产业向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绿色循环发展。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189万只,走出了“好地种好草、好草喂好羊、好羊育好种、好种出好肉、好肉卖好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小杂粮是环县的老产业,近年来,这项老产业华丽转身,科学种植,电商销售,鼓了农民口袋,甩掉“贫穷”帽子。近年来,车道镇通过“种植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开展订单种植,通过深加工增加小杂粮附加值,探索出消费式扶贫推销产品。今年,环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约60万亩,其中豆类16万亩,糜、谷4万亩,荞麦40万亩。自2018年以来,环县将小杂粮产业做为脱贫攻坚优势主导产业来抓,按照“政府补助扶持,企业订单带动,贫困户种植收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着力培育以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为突破口、以“三变”政策为基石,实现精准扶贫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互利共赢发展。

  贫困村变旅游村

  国庆节前夕,环县八珠塬第三届乡村旅游体验行活动暨黄酒文化节隆重开幕,游客齐聚八珠乡,吃美食、赏美景。刚刚过去的八天国庆、中秋假期,环县八珠塬游客纷至沓来,人山人海,赏高原花海、品农家美食、享受这难得的乡村“慢生活”。美食街十碗席店里,厨师慕海成格外忙碌,为游客准备特色美味。

  早在2017年,慕海成就看准了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他就带着老婆到山西学习铁板烧、砂锅和十碗席的做法,回来后就开了小吃店。“每天有近1000元的收入,全年平均收入比外出务工好,现在不仅照顾了家,还能赚钱。”慕海成说,“以前十碗席都是主席、待客,待贵客用的,现在把这个传承下来,让后人都知道这里的老风味,还是非常可口的。”

  八珠塬村小吃一条街有响当当的十碗席、猪血烩豆腐、羊羔肉、八珠黄酒等特色小吃,是整个乡村旅游中最活跃的产业。而最吸引游客的则是八珠乡的高原花海,从2017年建成以后,通过连续四年的改造提升,现总面积达300亩,共栽植马鞭草、万寿菊、小丽花、大丽花等9个特色观赏花卉品种,成为广大游客散心游玩的好去处。八珠花海毗邻八珠塬村易地扶贫搬迁点,40户农户每户入股1万元,每年固定分红1000元;村集体入股200万,每年分红12万元,同时每年吸纳105户农户进园务工。八珠花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双赢”。

  环县腾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富告诉记者:“今年自9月16日开园以来,每天人流量在1000人左右,预计全年收入在50万元到60万元左右。”环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坚持走“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环江三十里旅游风景线、东老爷山景区等8个精品景区和1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环县共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收入2426万元,重点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更接待游客9391人次。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37.9万人次,旅游收入1.33亿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保持攻坚态势 巩固提升成果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保持攻坚态势 巩固提升成果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省政府知识产权合作会商签约仪式暨第一次会商会议举行 唐仁健出席并讲话 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省政府知识产权合作会商签约仪式暨第一次会商会议举行 唐仁健出席并讲话
  • 全省经济运行稳定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全省经济运行稳定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 甘肃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召开 甘肃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召开
  • 新时代·新思想“甘肃金控杯”全省理论宣讲大赛落幕 新时代·新思想“甘肃金控杯”全省理论宣讲大赛落幕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黄花滩盛开幸福花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黄花滩盛开幸福花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布楞沟,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布楞沟,巨变!
  • 重阳节|兰州市举办“欢歌度重阳、银龄颂祖国”全市离退休干部文艺演出 重阳节|兰州市举办“欢歌度重阳、银龄颂祖国”全市离退休干部文艺演出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组织开展实名收寄专项执法行动
2   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3   即日起甘肃省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
4   白银平川区毛卜拉村创新土地管理新模式
5   促就业稳增收 提技能引人才 前三季度兰
6   注意 这个公交站点有变化
7   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8   兰州市科目三考试名额每周增加1000人
9   甘肃乡村“点亮”夜经济 1至9月全省乡
10   品味书香 共享悦读 第十六届兰州读书节
11   甘肃省公安机关全力开展“净网2020”专
12   兰州:客车改成“移动加油站” 交警依
13   甘肃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线上渠道开放新
14   嘉峪关市政协开展“教育帮扶”行动
15   1月至9月甘肃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同比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