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向着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高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7年,“插花型”贫困县顺利摘帽,1个精准扶贫村脱贫退出;2018年,剩余15个精准扶贫村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县剩余866户2299人全部脱贫退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9元,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6个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摘帽”的目标。时间,在高台县脱贫攻坚的坐标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镌刻下了全县决战脱贫攻坚的坚实脚印。
主攻产业发展,夯实增收基础
骆驼城镇新民村村民史金茂一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定西搬迁而来,家中只有4亩地,本身家底薄,再加上孩子上学、家人患病,每年的收入捉襟见肘。近几年,史金茂转变观念,承包了8亩地种植经济作物,还在后院盖起高标准圈舍,养了100多只育肥羊,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巷道镇八一村农民张兴忠过去由于家人患病,也没有发展起产业,经济来源仅靠土地上的收入,生活比较困难。这些年,家人的病有所好转,老张也鼓起信心积极行动,改温室、建圈舍,发展种养业,去年家庭总收入达到4万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享受政策改建了温室和牛圈,牛养上了,温室效益也挺好。”张兴忠告诉笔者。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高台县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确保贫困人口稳脱贫。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1255户,16个贫困村落实特色经济作物3.6万亩,扶持贫困户改建暖棚圈舍808栋3049间,扶持发展养殖大户155户,累计输转贫困劳动力2206人,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1233元。探索实行“产业项目+金融信贷+合作组织+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模式,整合畜牧项目资金780万元,累计为16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兑付红利119万元,户均红利增收1697元。
聚力补齐短板,提升村容村貌
走进南华镇明水村,平坦的水泥路从装修一新的砖瓦房前穿过,6.3公里的高标准渠道贯通田野阡陌,70盏太阳能路灯架设在主干道上,照亮了村庄的夜晚,也照亮了村子的明天……
建档立卡户张豆豆去年借助住房改造提升项目,对自家房屋进行了修建,今年打算完成装修。“今年把房子收拾好,买些家具,再就是好好种地,养几只羊,再打打工,争取把日子越过越好。”张豆豆说道。
同样,在高台县的其他15个精准扶贫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
以最大的财力支持解决制约发展的最大难题,是高台县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以来,县上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596万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全县新建和改扩建通村公路350.22公里,衬砌农田水利渠道135.87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0.94公里,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129个,824户2866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部搬迁入住。同时,大力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六大专项行动”,完成新建农村无害化厕所6710户,建成清洁村庄46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强化兜底保障,持续改善民生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众多贫困家庭的写照。如何保障有病患的家庭在小康路上不掉队?高台县从切实减轻建档立卡户的就医负担入手,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罗城镇花墙子村村民雷淑珍是2019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她因患脑梗塞需长期吃药和不定时住院,这对一家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政策实施以来,她入院时零费用,出院时自己只掏15%的费用,极大地减轻了经济压力。“建档立卡户政策报销的比例高,上次我花了3000多元,自己只付了500元。”雷淑珍告诉笔者。
截至目前,高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实现了100%全覆盖,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6.76%。
要攻克最后的堡垒,必须多方同向发力。高台县坚持教育、医疗、文化、民生保障向贫困户倾斜,逐步完善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目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2%, “两免一补”教育资助、“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594.75万元、临时救助金3031.2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22.27万元。(通讯员 郭晓芸)
相关新闻
- 2020-04-17高台着力恢复农田林网
- 2020-04-14高台2万亩“冬眠”葡萄出土上架
- 2020-03-26高台县黑泉镇:人居环境改善“花开遍地”
- 2020-03-17高台提升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