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文化教育

非遗文化看甘肃(37)丨张掖民乐八仙灯会 百年非遗点亮乡村时光

2025-08-22 16: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民乐县丰乐镇双营村,这片曾被称为“海西二坝”的土地上,时间仿佛对文化格外宽容。村头的老槐树下,藏着千余册泛黄的档案——书法卷轴上墨迹未干,粮草赋税册里藏着先民的生计,渠系水规的刻痕里流淌着治水的智慧。而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中,一盏盏八仙花灯,正穿越150年的光阴,将儒释道的哲思与民间艺术的鲜活,编织成一部“活着的历史”。

  清代同治年间,秀才何文扬在油灯下铺开宣纸,将八仙故事化作三场大戏。《瑶池赴会》的仙乐飘渺,《八仙庆寿》的祥瑞满堂,《天官赐福》的普天同庆,再配上《达摩请神》的庄严、《刘海撒金钱》的喜庆,一场融合唢呐雄浑与丝竹清越的视听盛宴就此诞生。更难得的是,这出戏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吕洞宾的“仁爱”、铁拐李的“济困”、何仙姑的“孝悌”,在唱念做打中化作田间地头的朴素道理。

  双营村人对文化的守护,像极了他们修渠引水的执着。2013年,当《八仙灯会戏》成为民乐县非遗时,传承人何同明在祖宅的阁楼里翻出了泛黄的手抄本,纸页间还留着祖父的批注;2015年,张掖市非遗的牌匾挂上村头,何增平擦拭着陪了他四十年的唢呐,铜制的管身泛着温润的光;2023年,双营村入选“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村里的老艺人们围坐在一起,用秦腔的调门哼着“天官赐福”;2024年12月,当省级非遗的证书抵达时,何同明正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排练,孩子们手中的花灯照亮了整片打谷场。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何同明的书房里摆着三件“宝贝”:一本用麻线装订的剧本,每一页都夹着祖父亲笔写的注解;一套褪色的八仙戏服,针脚里还藏着母亲当年的温度;一把老榆木椅子,椅背上刻着“戏比天大”四个字,是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他常说:“八仙灯会戏不是庙里的泥塑,是活在人身上的精气神。”

  而何增平的唢呐,则是另一段传奇。这把铜制的乐器跟着他走南闯北,吹过红白喜事,也吹过非遗展演。如今,他总爱带着徒弟们用唢呐模仿鸟鸣,让传统曲调里多几分生机。“音乐要像渠里的水,”他常说,“得流动起来,才能灌溉庄稼。”

  在何同明和何增平的推动下,白庙村、张满村的表演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白庙村的年轻人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表演,张满村则把灯会搬到了线上,用直播让更多人看到八仙花灯的璀璨。去年元宵,三村联演的盛况空前,打谷场上挤满了人,连隔壁县的观众都驱车赶来。一位老汉抹着眼泪说:“这戏啊,比电视里的节目还亲。”

  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戏。何同明教他们念白,何增平教他们吹唢呐,村里的妇女们则忙着缝制戏服。当孩子们举着花灯跑过田埂时,那场景像极了百年前的某个夜晚——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灯火,一样的文化传承。

  《八仙灯会戏》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一场文化的“重生”。当何同明在剧本里标注上新的注解,当何增平的唢呐声里混进电子音效,当孩子们用短视频记录排练花絮,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融入这个时代的脉搏。

  或许,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而是村头巷尾的烟火气;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代代相传的体温。在丰乐镇双营村,一盏八仙灯,照见的是过去,温暖的是现在,点亮的是未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