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耀陇原丨把司法阳光照进山丹马场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宋芳科
从失火案到盗采案,从“复绿令”到“司法保护令”,每一次法槌落下都成为了生态修复的起点,让司法阳光照进了山丹马场的最深处。
8月21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司法部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等13家单位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e法耀陇原”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张掖市山丹马场。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商业媒体平台及甘肃省内新闻网站的30余名媒体记者深入巡回法庭,探寻山丹马场里“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的生态司法实践。
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介绍,自2021年6月挂牌以来,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已就地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案件31件,把公平正义和生态文明理念一并送进祁连山深处的牧场毡房。
巡回办案点只有80余平方米,虽然“借住”在派出所,但法庭里却“五脏俱全”——审判法庭、调解室、办公室、法治宣传角一应都有。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和“12368”热线,巡回法庭实现了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一网通办”。
“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宣判,平均办案周期缩短40%,群众免去了往返张掖市区400多公里的奔波。”陈海军如是说。
此外,巡回法庭就地审判,让生态保护、警示教育和法律普及更加深入人心。
2022年春季,王某前随手丢弃烟头引发山火,过火林地211亩。巡回法庭在马场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王某前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同时承担生态修复费用38万元。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成为祁连山防火季里的“教科书式”警示。
同样具有震慑力的还有“白某、史某等人非法采矿案”。被告人在祁连山保护区盗采石英岩1.8万吨,法院判处7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发出“复绿令”,限期完成山体回填与植被恢复。该案入选甘肃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判决不是终点,修复才是目的。”陈海军说,办案点联合山丹马场建成“恢复性司法实践基地”,设立补植复绿、草原管护、野生动物救助3个功能区,累计督促责任人补植云杉、祁连圆柏2.3万株,修复草原2600亩。
同时,与山丹马场共享“绿色之眼”监测数据,放归救护雪豹、马麝、岩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1只(头)。建立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令”制度,对重点生态区位实行封育封禁。
由于山丹马场地跨甘青两省、毗邻多个县市,牧民居住分散,以前每到冬天,过度放牧、偷挖药材的事时有发生。山丹马场安全环保部经理常小龙介绍,为此他们与巡回法庭、公安、林草等部门建立了“夏、冬两季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整治超载过牧、抢牧、乱采滥挖。
现在,法官、公安、林草干部一起巡山、宣传,
据统计,巡回审判现场旁听群众已超1200人次,发放双语普法手册3000余份,群众满意度从2021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98%。
陈海军表示,法院将以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为样板,健全“党委领导、法院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擦亮这张生态司法“金名片”,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 2025-08-21青春聚力·驰援榆中|抗洪群像:一线“火焰蓝”
- 2025-08-21e法耀陇原丨“流量”变“留量” 兰州西固用免费WiFi解锁普法新方式
- 2025-08-21陇拍客丨民乐:金秋晒粮 颗粒归仓
- 2025-08-21非遗文化看甘肃(37)丨张掖民乐八仙灯会 百年非遗点亮乡村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