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小规模、大群体” 模式驱动养牛产业加速跑

走进静宁县原安镇养殖户朱忠强的肉牛养殖场,棚舍内膘肥体壮的肉牛或悠闲嚼着草料,或昂首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村上家家户户都养牛!我这600平米的牛棚存栏50头,配套种植120亩玉米,还种了药材和小麦。今年已出栏10头牛收入15万,又添了18头牛犊,政府补贴力度大,咱养牛底气足着呢!”朱忠强笑着算起增收账。
在原安镇,像朱忠强这样的小规模养殖户还有数十户。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凭借热情与干劲,走出一条 “小规模、大群体” 的特色养殖之路。养殖户姚红前经营着3座牛棚,存栏60余头牛,还配合着机械,种植了100多亩地,夫妻俩能轻松应对。“从种地到喂牛全用机械,成本降下来了,劳动力解放了,收入却涨上去了!”
地处静宁县北部的原安镇,依托广袤土地与深厚养殖底蕴,紧扣全县“北牛南果”产业布局,以“一元主导、多元增收”为思路,将肉牛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优化畜种结构、完善产业体系,如今全镇家家户户参与养牛,形成规模效应。
为推动产业扩规提效,原安镇创新采用“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模式:政府统筹资源,鼓励农户利用闲置院落发展小规模养殖,再通过技术培训、疫病防控、市场对接等服务,将分散的养殖户串联成产业集群。目前,全镇已建成1637座标准化养牛暖棚,肉牛存栏量达1.6万头;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262户、20头以上64户,形成“家家有牛养、户户能增收”的生动局面。
一头头肉牛,不仅仅是农户增收的“钱袋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原安镇以特色养殖模式为笔,正在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通讯员 李婷婷 文/图
- 2025-06-26灵台:“两牛齐抓”做大做强牛产业
- 2025-06-13西和:让牛产业真正“牛”起来
- 2025-06-10庄浪:奏响红牛产业富民曲
- 2025-05-16灵台:科技赋能 平凉红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