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屋顶“生金记”

在甘肃崇信,成片的深蓝色光伏板正悄然覆盖机关楼宇、工厂厂房和农家屋顶。它们精准“捕捉”每一缕阳光,将其转化为一度度清洁电力、一笔笔节省的电费和一份份增长的收益,书写着绿色发展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
农家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走进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村民张书奎指着自家屋顶的光伏板告诉记者:“以前月电费150元,现在降到80多块。”这得益于县里推出的3万元免息“光伏贷”,帮他安装了9.4千瓦电站。村民王龙则在钢架棚顶铺设了20块光伏板,“夏天电费不到20块,两年收益攒下一万多,棚下还能晾晒粮食,真的很实惠。”
公共机构率先垂范
机关单位“屋顶革命”的示范点,是崇信县统办大楼的光伏车棚。392千瓦的深蓝色光伏板,不仅为停车场遮阳,更成为大楼的绿色“能量源”。“项目自2024年5月并网发电以来,累计发电34.5万度,自用比例超过72%,已节省电费5万元。”崇信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伟贤介绍,“这为全县公共机构节能树立了标杆。”在示范引领下,全县公共机构已建成27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6.8兆瓦,年发电量816万度。
企业降本增效动力足
工厂的闲置屋顶也成了宝贵的发电空间。崇安热力公司生产部经理马岳鹏指着覆盖厂房的397千瓦光伏板算起了经济账:“我们年用电量约780万度,电费是成本大头。这个电站预计年发电47.6万度,自用部分每年可节省电费约5.3万元,既缓解了高峰用电压力,也实现了降本增效。”
整县推进与创新模式落地
崇信县以深化“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创新性地开展整乡镇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因地制宜探索出五大建设运营模式:农户自建自营、“国有公司+村集体+农户”、村集体自建自营、农户入股村集体、关爱对象帮扶,灵活采用“全额上网”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方式,充分盘活各类屋顶和闲置区域资源。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光伏电站692座,总装机容量达19.5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2894.8万度。
崇信的绿色转型战略,远不止于屋顶光伏,正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黄寨100兆瓦风电一期项目11台“大风车”已转出绿电,二期项目正加快推进!在地下,新窑矿区天然气清洁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在空中,电网升级改造快马加鞭——330KV崇信变电站、110KV锦屏变电站升级改造等工程,为更多绿电接入铺就“高速路”。
从点亮农家生活的“阳光存折”,到驱动公共机构节能的示范样板,再到赋能企业降本增效的“绿色引擎”,崇信屋顶上这片不断蔓延的深蓝色矩阵,正是一本记录着绿色发展惠及民生的“阳光账本”。它清晰记载着每一度清洁电力的产出、每一笔电费的节省、每一户收入的增加和每一吨碳的减排,崇信正以坚实的步伐,在这本越来越厚的“阳光账本”上,续写着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通讯员 戴鹏飞
- 2025-06-26华亭:让“菜篮子”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 2025-06-26静宁:“小规模、大群体” 模式驱动养牛产业加速跑
- 2025-06-26玉门:黄沙之上 绿意生长
- 2025-06-26金塔: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农业点燃全域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