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传遗韵 匠心自芳华——记省级非遗平川柳编白银市级传承人张智芬
原标题:柳编传遗韵 匠心自芳华——记省级非遗平川柳编白银市级传承人张智芬

柳编技艺是伴随农耕文化而衍生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传统技艺逐渐由兴盛走向式微。如今,在白银市平川区有一位名叫张智芬的“80后”女子,她潜心钻研平川柳编技艺和产品研发,还致力于这项省级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用匠心“编织”出平川柳编技艺的“诗与远方”。
童年里的时光印记
在平川城区“艺腾手工坊”门店,店主张智芬正忙着将本地新采集来的一捆柳枝进行去皮处理。只见细嫩的柳枝在她娴熟的手法下,很快就变成了一根根光滑无刺、白中泛绿的柔嫩枝条。
“这个季节的柳条柔韧性好、可塑性强,是适合手工编织的最好时候。”张智芬说,每年冬季,她只能从网上选购一批外地柳条备用。“入冬以后,柳条的韧性会变得很差,放置时间稍长也会变得干燥易折,因此在编织前,必须先将去皮以后的柳条放置水中浸泡一刻钟以上才能继续使用。”
平川区地处黄河上游,红柳和沙柳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当地农户都有用柳条编织背篓、漏勺、簸箕、菜篮、针线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具的传统。出生于平川区共和镇毛河洛村的张智芬从小受家人熏陶,在耳濡目染和多年实践之下,柳编技艺日渐精湛。
“柳条编织这门手艺就像我们庄稼人血脉里流淌的基因一样,自带传承,只是现在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少了,再加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所以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没落了。”
困境下的转型选择
张智芬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刺绣、编织、剪纸等各类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创作。2006年,她在平川城区开办了一家字画装裱店,同时制作销售手工艺品。2015年前后,生意出现滑坡,她不得不开始思考转型。
2016年夏天,张智芬到山东等地考察市场时发现,当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颇受消费者青睐,“而我们平川本地的柳条资源十分丰富,完全也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
如今,市场赋予传统手工艺品新的艺术定位和价值,她开始重拾传统柳编技艺。她深知,要想让传统的柳编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和一批技术过硬的手艺人。2018年9月,她注册成立了白银艺腾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柳编制品的研发、制作和销售,同时免费为当地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士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培训,帮助她们居家就业。
坚守中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让柳编产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张智芬又先后数次赴外地学习,推出兼时尚感、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柳编产品。同时,她还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文旅部门举办的文旅活动,宣传平川柳编产品的同时寻找商机。
付出总有回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张智芬作为平川柳编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逐渐干出了名堂,其作品不仅频频在市、区多个手工艺品创新比赛和展览中获奖,而且她本人也被评定为平川柳编技艺白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起,她受聘于当地一家技术学院,长期为该院学生们开展手工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教学。2022年,其创办的“艺腾手工坊”被授予“甘肃省省级非遗工坊”称号。2024年底,“平川柳编技艺”被纳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别看柳编是一项简单又费时费工的粗活,但对于柳编艺人来说,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娴熟精湛的编织技艺,还有对柳条的选择处理,以及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握与创新。”张智芬说。
掌中柳条短,指尖岁月长。如今的张智芬在抢抓互联网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商机的同时,依然用灵巧的双手坚守在平川柳编的非遗工坊阵地,坚守在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一线,用一颗匠心编织着属于平川柳编创新发展的“春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盈 文/图
- 2025-04-29甘谷县举办文化旅游产业全网推介大会 共绘文旅融合新画卷
- 2025-04-29兰州市首家国有资产线上运营平台上线运营
- 2025-04-29“五一”假期我省高速公路网收费站出口预计日均交通量超百万辆
- 2025-04-29兰州百名美术家采风写生活动正式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