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安宁区以节会带动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原标题:安宁区以节会带动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生动描绘了兰州市安宁区“十里桃乡”的盛景。作为“中国鲜桃之乡”和“中国优质白凤桃生产基地”,安宁区依托桃产业,走出了一条“桃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的乡村振兴之路。从最初的单一赏花到如今的文旅融合、经济赋能,安宁桃花会已成功举办42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桃花会从赏花会变为文旅IP
“早就听说仁寿山的桃花美,今年趁着桃花会和家人来这里观赏桃花,果然名不虚传!除了拍照打卡之外还有非遗体验。”正在桃园和家人合影留念的西安游客李乐洋兴奋地对记者说。
1984年,首届兰州桃花会拉开帷幕,最初仅以观景赏花为主。如今,这一节会已升级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2025年第42届桃花会以“盛世正当歌·桃花醉安宁”为主题,融合敦煌舞表演、高校文化嘉年华、美食市集等10余项活动,单日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
在仁寿山明清西街,游客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展,展览包含手工艺、敦煌文化、扎染艺术、唐卡彩绘、文创工艺品版画、名家书画等内容。有的游客还参与非遗体验,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场非遗展览中,传统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老古董’,已通过互动体验、创意设计‘活’了起来。我们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亲身参与。”游客张悦对记者说。
据安宁区文旅局局长郁海介绍,桃花会开幕式上的惠民演出拉开了安宁全年文化旅游活动的序幕,接下来,该区还将陆续开展第三届安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展、“书香安宁”阅读活动、戏曲周、桃文化IP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推进“文旅+”提升行动,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研养艺”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以游客的流量带动经济的增量。
万亩桃林映红黄河之滨
作为兰州久负盛名的桃产业基地,目前,安宁区桃树种植总面积达14649亩,拥有24个优质桃品种。其中,白凤桃、迟白凤、白龙、大久保、岗山白等品种尤为知名。从区域分布来看,安宁堡街道种植2400亩,银滩路街道种植300亩,九合镇与忠和镇共同种植11949亩,形成了规模化、特色化的桃产业布局。
走进安宁堡千亩桃园,一幅春日盛景跃然眼前。连绵的桃林间,粉白相间的花朵如云似霞缀满枝头,微风轻拂,花瓣翩跹似雪。游客们三三两两穿梭桃林,或踮脚轻嗅花香,或举着手机拍照留念。“每年桃花会我都和朋友专程来赏花,这片桃林规模大、景色美,拍照特别出彩。”来自西固区的游客赵燕说。
据桃园负责人刘有硕介绍,安宁堡的桃树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该区域桃园面积达108亩,主栽品种为白凤桃。基地采用试验-示范-推广的创新模式,每年引进10余个新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其中,通过温室技术实现反季节种植的白粉桃,能提前两个月成熟上市,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
“桃花会对我们桃农来说,那就是个大好事。以前光靠卖桃子,收入有限。通过举办桃花会,安宁白凤桃的品牌打响了,游客都慕名而来,游客多了,桃子就更好卖了,农户的收入也就随之增加了。”刘有硕对记者说。
农旅联动激活“赏花消费”新场景
每年这个时候,安宁区万亩桃林竞相绽放,如霞似锦的桃花林吸引着八方来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赏花经济”新业态。安宁区以桃花为媒,精心打造“十里桃乡”生态旅游品牌,将仁寿山、天斧砂宫、九州台、黄河湿地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元素,持续提升旅游吸引力,培育文旅产业新增长点。
在推动“花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安宁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仁寿山景区内,一家家精品农家乐在正午时分座无虚席。“每年桃花会期间,我这农家乐天天爆满。大家来看桃花,顺便尝尝农家菜。”某农家乐负责人杜红艳介绍说。这些农家乐不仅以美食见长,更营造出“桃花树下品春味”的雅致体验。游客们围坐在古朴的庭院里,就着花香品尝农家美味,尽享“慢生活”的惬意。带着全家出游的黄先生点赞道:“这里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能品尝时令美味,服务设施也很完善,确实是不虚此行。”
“今年的桃花节,我们在提升服务品质上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希望游客们能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仁寿山管理委员会经管科副科长柴玉霞表示,相较于2月份之前,最近游客增长量基本上达到了200%以上,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客流量基本达到两万人次以上。
“为了确保游客的用餐安全和体验质量,我们对景区内的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检查,要求商家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同时,景区还新增了260个地面停车位,地下停车场700个车位也全部开放。游客服务中心全天候开放,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应急医疗等服务。”柴玉霞介绍道。
针对游客停车难、就餐难痛点,仁寿山管理委员会首次推动农家乐与旅行社精准对接。前期召开的座谈会上,10余家旅行社与景区内60余家农家乐、大院达成合作意向,推出定制化团餐服务,让游客有更好游览体验。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黄河之滨也很美’主题,充分发挥桃花的品牌效应,推动‘花经济’不断升级,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把安宁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区。”郁海表示。
■记者手记
春日里,安宁区万亩桃花竞相绽放,不仅装点了城市的春天,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桃花经济”蓬勃兴起,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历经42年的发展,桃花会已从单一的赏花活动,演变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经济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每年4月,以桃花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穿梭于桃林,感受春天的气息,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安宁区以桃花为媒,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载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未来,期待安宁区持续创新,深挖“桃花经济”潜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强化品牌建设,让“桃花经济”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美姣 文/图

第四十二届桃花会开幕现场

非遗作品展示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生动描绘了兰州市安宁区“十里桃乡”的盛景。作为“中国鲜桃之乡”和“中国优质白凤桃生产基地”,安宁区依托桃产业,走出了一条“桃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的乡村振兴之路。从最初的单一赏花到如今的文旅融合、经济赋能,安宁桃花会已成功举办42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桃花会从赏花会变为文旅IP
“早就听说仁寿山的桃花美,今年趁着桃花会和家人来这里观赏桃花,果然名不虚传!除了拍照打卡之外还有非遗体验。”正在桃园和家人合影留念的西安游客李乐洋兴奋地对记者说。
1984年,首届兰州桃花会拉开帷幕,最初仅以观景赏花为主。如今,这一节会已升级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2025年第42届桃花会以“盛世正当歌·桃花醉安宁”为主题,融合敦煌舞表演、高校文化嘉年华、美食市集等10余项活动,单日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
在仁寿山明清西街,游客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展,展览包含手工艺、敦煌文化、扎染艺术、唐卡彩绘、文创工艺品版画、名家书画等内容。有的游客还参与非遗体验,亲自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场非遗展览中,传统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老古董’,已通过互动体验、创意设计‘活’了起来。我们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亲身参与。”游客张悦对记者说。
据安宁区文旅局局长郁海介绍,桃花会开幕式上的惠民演出拉开了安宁全年文化旅游活动的序幕,接下来,该区还将陆续开展第三届安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展、“书香安宁”阅读活动、戏曲周、桃文化IP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推进“文旅+”提升行动,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研养艺”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以游客的流量带动经济的增量。
万亩桃林映红黄河之滨
作为兰州久负盛名的桃产业基地,目前,安宁区桃树种植总面积达14649亩,拥有24个优质桃品种。其中,白凤桃、迟白凤、白龙、大久保、岗山白等品种尤为知名。从区域分布来看,安宁堡街道种植2400亩,银滩路街道种植300亩,九合镇与忠和镇共同种植11949亩,形成了规模化、特色化的桃产业布局。
走进安宁堡千亩桃园,一幅春日盛景跃然眼前。连绵的桃林间,粉白相间的花朵如云似霞缀满枝头,微风轻拂,花瓣翩跹似雪。游客们三三两两穿梭桃林,或踮脚轻嗅花香,或举着手机拍照留念。“每年桃花会我都和朋友专程来赏花,这片桃林规模大、景色美,拍照特别出彩。”来自西固区的游客赵燕说。
据桃园负责人刘有硕介绍,安宁堡的桃树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该区域桃园面积达108亩,主栽品种为白凤桃。基地采用试验-示范-推广的创新模式,每年引进10余个新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其中,通过温室技术实现反季节种植的白粉桃,能提前两个月成熟上市,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
“桃花会对我们桃农来说,那就是个大好事。以前光靠卖桃子,收入有限。通过举办桃花会,安宁白凤桃的品牌打响了,游客都慕名而来,游客多了,桃子就更好卖了,农户的收入也就随之增加了。”刘有硕对记者说。
农旅联动激活“赏花消费”新场景
每年这个时候,安宁区万亩桃林竞相绽放,如霞似锦的桃花林吸引着八方来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赏花经济”新业态。安宁区以桃花为媒,精心打造“十里桃乡”生态旅游品牌,将仁寿山、天斧砂宫、九州台、黄河湿地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元素,持续提升旅游吸引力,培育文旅产业新增长点。
在推动“花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安宁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仁寿山景区内,一家家精品农家乐在正午时分座无虚席。“每年桃花会期间,我这农家乐天天爆满。大家来看桃花,顺便尝尝农家菜。”某农家乐负责人杜红艳介绍说。这些农家乐不仅以美食见长,更营造出“桃花树下品春味”的雅致体验。游客们围坐在古朴的庭院里,就着花香品尝农家美味,尽享“慢生活”的惬意。带着全家出游的黄先生点赞道:“这里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能品尝时令美味,服务设施也很完善,确实是不虚此行。”
“今年的桃花节,我们在提升服务品质上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希望游客们能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仁寿山管理委员会经管科副科长柴玉霞表示,相较于2月份之前,最近游客增长量基本上达到了200%以上,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客流量基本达到两万人次以上。
“为了确保游客的用餐安全和体验质量,我们对景区内的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检查,要求商家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同时,景区还新增了260个地面停车位,地下停车场700个车位也全部开放。游客服务中心全天候开放,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应急医疗等服务。”柴玉霞介绍道。
针对游客停车难、就餐难痛点,仁寿山管理委员会首次推动农家乐与旅行社精准对接。前期召开的座谈会上,10余家旅行社与景区内60余家农家乐、大院达成合作意向,推出定制化团餐服务,让游客有更好游览体验。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黄河之滨也很美’主题,充分发挥桃花的品牌效应,推动‘花经济’不断升级,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把安宁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区。”郁海表示。
■记者手记
春日里,安宁区万亩桃花竞相绽放,不仅装点了城市的春天,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桃花经济”蓬勃兴起,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历经42年的发展,桃花会已从单一的赏花活动,演变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经济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每年4月,以桃花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穿梭于桃林,感受春天的气息,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安宁区以桃花为媒,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载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未来,期待安宁区持续创新,深挖“桃花经济”潜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强化品牌建设,让“桃花经济”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美姣 文/图
- 2025-04-28甘肃等地一线劳动者讲述拼搏故事:奋力奔跑就能闪闪发光
- 2025-04-28兰州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召开
- 2025-04-28兰州市安宁区持续奏响生态主旋律
- 2025-04-28甘肃省博物馆2025年“五一”假期开放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