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人物

当好壁画医生

2024-02-04 16:59 来源:光明网

  【一线讲述】

  当好壁画医生

  讲述人: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 樊再轩

  1981年,我来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壁画修复工作。40多年里,我只做了一件事——让莫高窟的各类病害壁画能够再放光彩。

  我的生活很简单:现场考察、研究技术、修复壁画,日复一日。身边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日子有点枯燥,我却乐在其中。

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区。新华社发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亲手修复壁画的情景。尽管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可拿起工具的那一刻,手却一直抖。自己面对的可是珍贵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以修复病害壁画为例,我们要秉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开始修复时,我们首先要找出病因。比如,如果是颜料层发生病害,可能会产生鳞片状的起翘,那就需要注射黏结剂,把颜料层均匀并平整地贴回去;如果是壁画的泥层和后面的支撑体之间有了空隙,我们就要筛选出比较好的灌浆材料,注射进空鼓的部位,使壁画变得稳定。

  对壁画危害最大且最难治理的病害,叫作“酥碱”,有着壁画“癌症”之称。当时我们注意到,有些已经修复好的壁画经过几年时间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为此,我们做了成千上万次模拟实验,最终发现,壁画地仗(壁画泥层)中含有大量可溶盐,当空气湿度增加时,可溶盐会潮解;当空气干燥时,可溶盐失去水分又会变成白色的结晶小颗粒。就这样结晶、潮解、再结晶、再潮解……反反复复,导致壁画脱落。

  找到了“罪魁祸首”,我们便着手把盐分从泥层中脱离出来。那段时间里,各种实验材料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7年,尝试了近百种配方,我们终于研发出“灌浆脱盐”技术,有效降低了石窟中的盐分,并在莫高窟第85窟完成修复。

  很多人管我们叫壁画医生,这个称呼倒是很贴切。就像医生一样,我们为文物“望闻问切”,并为它们量身定制开“处方”。

  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已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抢救性保护进入了科技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如今在敦煌研究院,我们也开始设置各种监测手段,对可能导致病害发生、加速的原因及其发生的过程、速率、后果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预警,为莫高窟等石窟的保护研究、旅游开放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服务。

  如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代代传承。我们新一代莫高窟人,还将继续坚守在这里,守护千年文脉的根和魂。

  【青春之声】

  敦煌研究院樊再轩文物修复与保护团队成员戴川: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文物修复与保护就是哪儿坏修哪儿。干得久了,越发觉得文物只有得到规范性、科学性的保护,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次,我们发现莫高窟某洞窟的壁画存在空鼓、起甲、酥碱、灰尘覆盖等病害,大多数人都认为必须即刻进行修复。樊再轩老师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首先需要判断其是否为活动性病害,再决定是否对文物本体进行干预。这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待文物修复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和敬畏之心。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张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