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艺术

华亭:曲子戏的“烟火流年”

2023-12-28 16: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一绣一只船,船上张着帆,里面的意思,情郎呀你去猜;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冬季,农时间歇,文化活动悄然兴起。

  12月25日,在华亭市砚峡乡麻池社区的曲子戏非遗文化站里,阵阵婉转悠扬的曲子小调让村子顿时热闹了起来。65岁的曲子戏传承人雷登林老人正沉浸式地拉着二胡,欢快的音符从他的弦间跟随着表演者畅然流动,原来这群演艺人已经在为过年时的曲子戏表演做准备了。

  源远流长唱乡愁

  华亭曲子戏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是戏剧的一种,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鼎盛时期曲调达到100多个,千百年来在华亭民间乡村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华亭曲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亭市砚峡乡麻池社区曲子戏班成立于1986年,历经漫长的岁月,经久不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曲子戏传承人。现如今在雷登林的组织下,队伍日益壮大,每年参加各类演出达到30多场。其中表演剧目《下四川》《绣荷包》《四队华》《两亲家打架》等最具代表性。每逢春节期间,曲子戏班都会精神抖擞地为社区群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出,让社区群众在乐享文化盛宴的氛围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据老艺人讲,华亭曲子戏最早以清唱剧形式为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小道具,仍然使用清唱、弹唱、简单的表演唱等形式,演出时观众会“围圈而坐”。

  麻池社区曲子戏班的演出由农村的广场到家庭院落,县城的机关单位到大街小巷,范围极为广泛。通常以吹拉弹唱、说春遛丑等角色,形成大场子、小场子、跑场子三种演唱形式,表演以极具华亭风情的念唱、秧歌小调、狮子旱船、民间舞蹈为主。生老净丑竞相登场,文武场面与大戏不相上下,表演风格独特,浓浓的乡土味瞬间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守正创新促传承

  华亭曲子戏的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也在婚丧及庙会时演出,有自演自乐性。唱词和念白也比较简洁明快,汇聚了民间口语的淬炼和劳动人民的语言集锦,使得曲子戏生活化、口语化的性格在华亭大地上生根发芽。

  2010年以来,麻池社区组织曲子戏班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在华亭各地进行表演,直到正月二十三日才结束。戏班演员通过身体语言、音乐、唱腔等多种手段,将各类角色的性格、情感、内心世界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戏班的表演不仅要求技巧娴熟,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将角色演绎得真实生动。麻池社区的演员们在演唱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断添加和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和手法。多年来,曲子戏班在每次表演中都深受观众的赞誉。

  “我们村的几乎人人都能唱几句,现在能跟着曲子戏班表演的有30多人。他们的演出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麻池社区负责人李建华介绍说。近年来,麻池社区曲子戏多次参加了县、乡两级多次调演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3年麻池社区曲子戏班在华亭县第八届曲子戏调演中荣获二等奖,2014年在华亭县第九届曲子戏调演中荣获三等奖,2016年在华亭县第十一届曲子戏调演中荣获二等奖,2017年在华亭县第十二届曲子戏调演中荣获二等奖。

  千年小曲助振兴

  麻池社区曲子戏班主要是由爱好曲子戏的农民、退休职工等人员组成,他们因为爱好戏曲,所以经常聚在一起娱乐、排练,只为能在正月里的社火表演中拿出更多的好节目。

  “就是喜欢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觉,拉拉曲子听听戏,组织戏班让我感觉自己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只要板胡锣鼓声一响,我总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说起曲子戏班雷登林老人动情其中滔滔不绝。谈及未来的传承他有些担忧但又充满了希望。“曲子戏是个小戏种,听戏的人大多数是年纪大点的,学戏是个慢性子活儿,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有兴趣的是少数。我们现在也在紧跟时代,试着用快手、抖音记录曲子、传播曲子,目前我们的粉丝量还不少哩,也有很多年轻粉丝观看直播。”

  曲子戏是华亭文化活的“化石”,也是一方水土孕育下的“瑰宝”,只有在逐步时代对话当下中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在根系群众拥抱人民中才会经久不衰。如今,华亭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场场接地气的文化盛宴,老艺人们笨拙又质朴的文化输出既滋养着本地的曲子戏剧种,也牵系着在外游子们的乡愁,更演绎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 张小兵 程转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