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艺术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走进武威市(图)

20-08-21 10: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狄东阳

7月10日晚,“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在武威市凉州植物园广场倾情上演。

  中国甘肃网711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今晚的演出非常震撼,从音乐制作、演员演唱到舞美设计,都非常精彩,我们看得很过瘾,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盛宴。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甘肃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7月10日晚,家住武威市凉州区的李菁女士高兴地说。

  当晚,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武威市委、市政府主办,武威市民宗委协办,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承办的“‘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石榴花开映陇原”在武威市凉州植物园广场倾情上演,为武威市各族群众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裕固族舞蹈《盛装舞》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克平,武威市委副书记赵立新,武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王玉真,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承潜,武威市副市长唐修亚,武威市政协副主席赵国祥,以及当地干部群众近4000人现场观看演出。

  石榴花开,果实饱满。当晚8时10分,演出在裕固族舞蹈《盛装舞》中拉开序幕,祁连山沿线,天蓝雪白、绿意盎然,能歌善舞的裕固族演员用他们的舞蹈,带领现场观众一起去感受新时代的色彩斑斓。

藏族舞蹈《马铃舞》

保安族舞蹈《春绿陇原》

女声二重唱《中华吉祥果》

  当晚的演出由“祁连赞歌”“草原欢舞”“河州花开”“同心共筑”4个篇章组成。蒙古族乐队《欢宴》、二重唱《无风的夜》、藏族舞蹈《马铃舞》、保安族舞蹈《春绿陇原》、东乡族舞蹈《坊间小巷》、现代舞蹈《为爱前行》……各族演员用优美的舞步、精湛的演技,展示了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各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生机与活力。

观众记录精彩瞬间

  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当地群众热情高涨,除了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之外,还不约而同的打开手电筒功能,为台上演员打节拍,整个演出现场好似黑夜中的满天繁星,场面既温馨又极具诗意,掌声和叫好声不断响彻在凉州植物园广场。

现场观众打开手机手电筒功能为演员打节拍

  当晚,武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玉兰现场一展歌喉,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凉州小调表演,伴随着亲切又熟悉的旋律,很多当地群众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凉州小调表演

  武威,历来是多民族往来迁徙,交流交融的文化古城,有藏、土、回、蒙等4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往来互鉴,奠定了武威多民族互利共生的和谐局面。

  近年来,武威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甘肃省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武威市2个集体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9名个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由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凉州会盟”旧址白塔寺被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全市上下呈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当代舞蹈《为爱前行》

  当晚的演出,被一曲反映抗“疫”故事的当代舞蹈《为爱前行》推向高潮。演员们用曼妙的舞姿,表达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现场观众则用雷鸣般的掌声,向所有曾在抗“疫”一线奋战的“最美逆行者”致敬!

现场观众开启手机直播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活动承办单位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是国家A级院团,成立于1983年,曾多次代表国家出访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演员、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道尔吉说:“我本人出生于河西走廊,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一次来武威都会感觉非常亲切,同时感受到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老百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作为一名裕固族文艺工作者,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带给河西走廊的父老乡亲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让更多人了解裕固族文化。”

演出现场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是第17个民族团结宣传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现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展示我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良好风貌。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酒泉站演出预告

  据悉,7月13日晚8时,“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将在酒泉市玉门油田基地广场上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