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重塑高寒地区草原生态

项目单位组织人员通过草方格固沙。
记者 张云文
近日,玛曲县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通过验收。这项投资8.71亿元的生态工程,在玛曲县政府科学规划与高效协调下扎实推进。承担项目的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向智慧治理的跨越,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家团队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玛曲县创新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指导专家委员会,聘请1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智囊团。3年来,专家团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200余次,为项目提供了专业技术指导。项目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县849.71万亩草原进行精准测绘和动态监测,建立了高精度的生态本底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识别出36个生态问题突出区域,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针对高海拔、高寒的气候特点,项目团队根据《玛曲县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在植被恢复方面,通过试验和参照以往项目实施数据筛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山生柳、金露梅等耐寒植物品种,并就地取材搭配牛羊粪,作为有机肥,使植被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
差异化方案提升治理效能
项目采用“一地一策”的精准治理模式。在黄河阶地重度沙化区,科研团队探索出了“干涸河道柳条沙障治理模式”、流动沙丘“草灌配置”“麦草沙障与植物沙障相结合”“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混播”等治理技术模式。
这些技术措施的实施,使沙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30%提升到45%以上,湿地植被盖度达到95%以上,治理效果显著。
项目搭建了生态大数据监管平台,接入38个视频监控点,布设126个传感器,实现对治理区域的实时监测。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植被长势、土壤墒情等关键指标,及时预警管护风险。同时,项目为300名管护员配备智能巡护终端,建立“线上监测+线下巡护”的立体管护体系。3年来,通过智能系统发现并处理问题560余起,管护效率提升40%以上。
科技创新转化生态成果
通过科技赋能,项目治理成效显著。3年来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48.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4%,创历史新高;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7.19万亩,下降46.49%。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现。木西合乡境内藏原羚与岩羊种群数量达到5000只,每年约有3万只候鸟在玛曲县栖息。雪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频繁“亮相”,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明。
项目还带动了玛曲县6家有机肥生产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年来,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2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玛曲县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生态治理的关键支撑。通过科技赋能,玛曲县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高寒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实践经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 2025-09-26北极海藻如何让农作物更抗逆
- 2025-09-26蛋白质合成,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国际科技前沿)
- 2025-09-22坐电车更容易晕车?
- 2025-09-22音乐训练可提升大脑专注力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