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人物

躬身追求真理 一生赤诚报国——记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渚沛

2025-10-09 11:31 来源:甘肃科技报

  叶渚沛是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创始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誉为“人民科学家”。

  他的一生赤诚报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今年时值叶渚沛先生诞辰123周年,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他,缅怀他为我国化工冶金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不懈奋斗的光辉人生,学习他唯真求实、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矢志不渝、心系祖国的楷模

  1902年10月6日,叶渚沛出生在菲律宾一个爱国华侨家庭。

  1910年,少年叶渚沛随父回国探亲,目睹了祖国由于技术落后,造不出兵舰而备受欺压的境况,立志科技报国。

  1921年,刚读完中学的叶渚沛与父亲深谈,希望到美国学习冶金专业,因为:“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富强程度。我国钢铁工业太落后,才造成近百年来被列强欺压瓜分的悲剧。中国富强太需要钢铁了!”

  当年,19岁的叶渚沛赴美,先后在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中央合金钢公司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工作。

  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十几年中,叶渚沛始终不改少时志,一片丹心向祖国。

  1933年,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叶渚沛十分关心和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鲜为人知的是,他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倾囊相助白求恩购置行装和医疗装备前往延安,秘密协助周恩来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公开“皖南事变”真相。1944年,他被迫以考察名义访学欧美,并抓住机会学习掌握世界工业新动向。

  1949年,获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叶渚沛欣喜万分:“我们这些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为祖国争荣誉、振兴中华的抱负可以实现了。”

  于是在1950年,他毅然辞去联合国经济事务部高级官员的职务,踏上回国之路。

  立足前沿、开拓创新的先驱

  1953年,为解决国家对钢铁和有色金属的迫切需求,叶渚沛给毛主席写信:“请您给我一研究机构,使我能有机会做有系统的研究,发展重工业的方法。”

  1958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过程工程所前身),叶渚沛受命出任所长。他领导组建了炼铁、炼钢、流态化、湿法冶金等实验室,针对攀枝花钒钛铁矿、包头稀土铁矿和大冶铜铁矿的综合利用等进行科技攻关。

  叶渚沛提出“三高一喷”理论,发展了氧气转炉炼钢技术,组织了小型试验和半工业试验,并于1962年获原国家科委立项拨款2400万元,在石景山钢铁公司建造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为我国高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开创性工作,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为今天过程工程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严济慈曾做高度评价:“叶渚沛同志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科学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他不断地提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许多重大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表率

  建国初期,在包头矿的开发过程中,叶渚沛与苏联专家的意见不一致,被扣上“反苏分子”的帽子。但是他本着对科学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综合利用包头稀土资源的主张。

  在1952年的一次会议上,他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对比了两种方案的利弊,更郑重表示:“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要珍惜包头矿产资源。”

  针对转炉还是平炉炼钢的争论,他不惧压力、不畏权威,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使我国较早地掌握了先进的转炉炼钢技术。

  1971年,叶渚沛写给毛主席的信中明确提到,“作为一个爱国者和现代重工业技术的专业人员,我对苏联专家提出的许多错误和有害于我们的冶金建设的建议,我不能保持沉默,我公开地给予反对。我知道这是冒险的,但我对党有无限的信任”。

  这正是叶先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真实写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叶渚沛是坚定的爱国主义战士、是享誉世界的化工冶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的典范,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过程工程所建所之初,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他针对新中国建设对钢铁的迫切需求,带领一批踌躇满志的年轻科学家,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为我国化工冶金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把叶先生的精神继承好、发扬好、践行好,时刻牢记“国家队”“国家人”的初心,肩扛“国家事”“国家责”的使命,实现从“会做什么”到“该做什么”的转变,继承发扬叶渚沛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精神,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笃定创新、引领前沿的科学精神。

  在科研道路上,叶渚沛始终坚持面向需求、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勇攀高峰。

  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传承他的科学精神,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全所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以介绍科学理论及方法为核心,在低碳能源、战略资源、绿色化工、高端材料、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研究,擘画绿色过程制造宏伟蓝图。二是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与“卡脖子”难题,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大平台,引领过程工程理论创新及技术变革,为过程工业低碳绿色重塑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国重重组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建制化科研组织的优势,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打造若干创新高地,形成“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科技创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纪念叶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叶渚沛不计名利、不慕虚荣、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发扬他为人为师的风范,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特别是青年一代,要甘坐冷板凳,不忘初心、潜心致研、默默耕耘。

  叶先生精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将永远引领和激励过程工程所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据《中国科学报》

  人物小传

  叶渚沛(1902年—1971年),祖籍福建厦门,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市。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氧气转炉炼钢的倡导者之一。提出强化冶炼的“三高”理论及提倡矮胖型高炉炉型。叶渚沛潜心研究中国众多复杂矿的综合利用,在中国率先提出冶金领域内发展碳热超高温新技术和开发微粒学及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冶金过程,为中国冶金事业作出了贡献。叶渚沛还积极建议发展钢铁化肥联合企业和竖炉炼磷,为解决中国氮肥和磷肥短缺的局面起到了作用。

  1921年叶渚沛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矿业系,后转学冶金与化学工程,192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并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1928年受聘于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和中央合金钢公司任工程研究铁矿资源。后又在美国机器铸造公司担任工程师,及该公司冶金部主任和顾问工程师等职。1931至1933年,他在美国与英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0余篇有关铁、钢与合金的化学热力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的学术论文,引起当时国际冶金界的注意。1933年叶渚沛在德国的工厂与中心实验室考察了数月并与一些大学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柏林工业大学的杜勒(R·Durrer)教授对叶渚沛的学识极为欣赏,希望他留在德国工作。叶渚沛谢绝了盛情邀请,于1933年末回到多难的祖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