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动态 >> 要闻速递

甘肃小麦长在了山东盐碱地上

2025-05-22 11:22 来源:甘肃科技报

  记者 张云文

  滔滔黄河,蜿蜒千里,如同一条金色的纽带,连结着黄土高原与齐鲁大地,流淌着千年中华农业文明的血脉。在黄河入海口的渤海湾畔,初夏的风裹挟着海水的咸味,吹拂着一片生机盎然的麦田。与传统印象中贫瘠荒芜的盐碱滩不同,这里的小麦长势喜人,迎风摇曳,昭示着丰收的希望。而这片绿色的奇迹,源自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远道而来的抗逆小麦新品种。

  近日,天水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团队专程来到东营,对选送的天选85号、中梁38号、中梁51号等8个抗逆冬小麦新品种田间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

  盐碱地治理,这可是全球公认的难题。我国共有15亿亩盐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事关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中国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山东省东营市,作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试点核心区,拥有341万亩的盐碱地,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在这里,“陇麦军团”正谱写着新的生命传奇。

  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繁种基地,天选85号表现尤为抢眼,其抗逆能力与当地耐盐碱主栽品种不相上下,一举打破了以往抗锈品种耐逆性相对较弱的瓶颈。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中梁38号即使在含盐量高达3‰的土地上依然生机勃勃,其卓越的适应性丝毫不逊色于本地品种,充分验证了其在盐碱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巨大潜力。

  陇原麦浪,为何能涌动渤海湾?这绝非偶然!这正是我国科技兴农、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小麦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张耀辉介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天水市农科所作为全国小麦条锈病核心疫源区的科研主力军,多年来,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聚焦抗锈、抗旱、高产广适开展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坚持‘抗锈基因聚合+抗逆性状定向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路线,创新性地融合了传统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现了抗逆性与高产性的完美结合。先后育成天选、中梁两大系列120余个抗条锈新品种。”正是这些科技创新,为开拓小麦品种的生产空间提供了新路径,为我国抗逆小麦的种质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天水市农科所与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合作,加快天选85号、中梁38号等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示范推广,让更多耐盐碱小麦在黄河三角洲的广阔田野绽放生命力。同时,借力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天水分中心平台,持续推进耐盐碱基因的挖掘和种质创新,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屏障。

  盐碱滩头,麦田如海,绽放希望和丰收的光芒!陇麦军团正在用科技与汗水,为中国粮食安全筑起新的长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