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明察秋毫 | 有时需要借助显微镜,有时需要借助望远镜

2025-06-13 14:25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说古道今】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长谈。孟子问:“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假如有人对您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火。您会相信吗?”形式上,孟子是在问,实际上已经确定无疑地知道齐宣王会说“我不相信”。于是孟子就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一根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子的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睛。

  然后孟子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不为也”与“不能也”的命题。“不为也”就是不去做,“不能也”则是做不到。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则是能力问题。显然,“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而非“不能也”。或者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是炫耀自己的视力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见舆薪”则暴露了他的态度,即根本就没有看。后人则取“明察秋毫”为典,形容目光敏锐,有洞察力。清人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事物有大小之分,大小之间岂止舆薪与秋毫;同一事物也有局部和整体之别,盲人摸象正是二者关系的深刻提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既包括对微小事物或事物细微之处的把握,也包括对宏大事件或事件整体情况的掌控。目力不及其实包括两个方面,所以,有时需要借助显微镜,有时需要借助望远镜。

  看清了鸟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却不知道那只鸟是什么样子,这不能算了解了一只鸟;如果缺乏对一个人的整体认知,那就很容易被他的一些小动作、小手段、小花招所蒙蔽!“明察秋毫”就包含着这样的逻辑:连鸟身上的细毛都能看见,怎么能看不见一车柴火呢?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玫红省沽油

  分布:陇南、甘南

  简介:玫红省沽油,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5-6月,果期9-10月。花色玫红至粉红,艳丽醒目,果实奇特,为优良观花、观果植物。嫩花叶可食用,味道鲜美。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