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亲民便民的任昉

23-05-22 08:49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编辑:高正武

廉历5-22.jpg

  任昉,字彦升,乐安郡博昌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名臣,文学家、藏书家。

  任昉的父亲任遥,担任过南齐的中散大夫。母亲出身河东裴氏,高贵有德行。任昉幼时就很聪敏,4岁就能诵读诗歌几十篇,8岁就能写文章。褚渊曾对任遥说:“听闻您有位佳公子,我为您感到高兴,正所谓一百个不嫌多,一个不嫌少。”任昉由此而知名。成年后,尤其擅长写表、奏、书等诸体散文,文章情真意切,风格鲜明,堪称大家。

  任昉更以忠孝闻名当时。每次侍奉得病的父母,衣不解带,每每说到伤心处,经常涕泪俱下,给父母的汤药、饮食一定要先亲自品尝冷热。不仅对自己的双亲孝顺,对叔父母也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兄嫂也十分谦恭有礼。

  任昉坚持奖掖后学,荐举贤才。得到他认可的人,大多能够升擢,使之各展其才。尤其是后学之辈,争相与他交好,他家座上客常常有数十人之多。他与梁武帝萧衍、沈约、谢魏等八人交往甚密,世称 “竟陵八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凭借自身的名望和地位,培养、举荐了大批出身低微的寒门文士,因而被人们敬称为“任君”。他还酷爱典籍,家虽贫,藏书颇丰,种类齐全,数量达万余卷,成为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的第二年,任昉出任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太守,遭遇荒年,为了赈济灾民,他捐献自己的俸粮,接济了千余家百姓。因为穷,当地许多人生下孩子就抛弃不养,任昉申明法律,弃婴与杀人同罪。在任所得公田、俸禄共800石,任昉将其分成5份,自己只留下一份,其余全部退回。为了接济穷人,任昉宁肯让妻子儿女粗茶淡饭度日。离任时,任昉所携带的家当仅有七匹布、五石米。他回到京城没有像样的衣服,担任镇军将军的好友沈约不得不派人送来衣衫迎接他。

  任昉回京后,重新担任吏部郎,后来又出任新安太守。他在任上不修边幅,不摆官架,率性而为,经常拖着手杖走街串巷。遇到民间争讼之事,他就在路边作出决断。任昉为政清廉简省,官吏百姓都感到便利。

  任昉在任上去世,只留下20石次等米,没有钱装殓。任昉留下遗嘱不允许拿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回京城。他的家人只好拿杂木做的棺材和旧衣为他入殓。全郡痛惜不已,百姓为他立起祠堂,逢年过节按时祭祀。梁武帝听到任昉去世的消息,甚为悲伤,追赠他为太常,谥号敬。

  孝顺友爱,慈善惠民,是他的天性。离任时没有像样的衣服,徒步行走判决诉讼,任昉有高风亮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