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梦中的草原又回来了”

22-10-20 10:5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高正武

11.jpeg

  祁连山腹地草原风光。陈礼 摄

  山顶云雾缥缈,山间层林尽染,山脚草原金黄。深秋时节,巍巍祁连山秋色斑斓,宛如画卷。

  10月17日清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康乐镇生态管护总站的护林员兰斌已经和同事们在草原达坂上攀行了近1个小时。从向阳台到桦木沟,这段路距离不长,却异常崎岖,往返一趟需要近8个小时。

  草尖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趁着休息,兰斌站在坡顶极目远眺。晨雾在朝阳照射下蒸腾翻滚,退向后山,阳光洒向远处的草场,小时候在草原上生活、放牧的回忆逐渐清晰,从前的“满目疮痍”已成过往,草原真的变回了最初的模样……

  2017年9月,住在祁连山腹地德合隆村的兰斌一家,与村里70多户牧民一起告别了逐水而居、转场放牧的游牧生活。

  那时的祁连山“生病了”,早已不是兰斌心中草原的样子——过度放牧、规模性矿山开采给祁连山带来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物种消减,草地里野兔难寻,土拨鼠消失了踪迹,雪豹、雄鹰成为遥远的传说……

  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张掖市,紧盯突出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市之力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修复治理。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整治,保护区内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并完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旅游设施项目和水电站分类退出工作全部完成,保护区核心区所有农牧民搬迁安置,“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草原碳汇交易……当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兰斌等牧民的搬迁,正是修复治理工作中的一环。他们也亲眼见证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蝶变。

  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搬出后,马万录成了肃南县酥油口资源管护站生态管护员。在他眼中,肃南县凯博煤矿生态恢复治理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黑黝黝的矿洞,现在已经没有了。回填修复后,这里再也看不出探采矿的痕迹,堆渣场上树木茂盛。”

  由乱到治,祁连山生态保护大见成效。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一个个“绿色梦想”成为现实,壮美祁连山再现满目苍翠。

  “当前,张掖市已经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241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692万亩;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稳定……2019年,张掖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起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平如数家珍。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担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到生动诠释。

  原来居住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农牧民搬迁后,如何保障他们的收入,有效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张掖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挑选一批符合条件的青壮年为生态护林员,担负环境日常巡护和森林防火的责任。

  兰斌负责的巡护辖区,仍然是自家当初的那片草场。在5年的巡护工作中,兰斌亲眼看到草原植被逐渐恢复,雪豹、雄鹰、赤狐、土拨鼠重现踪迹。

  从依赖草原放牧为生,到保护草原成为使命,兰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护林员工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以及打零工的收入加起来,家里的收入一年超过十万元。”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兰斌的家乡,还有更多搬迁出来的牧民选择从事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保护草原,在保护中发展产业。

  “梦中的草原又回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令兰斌精神振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下去,相信祁连山的草原一定会越来越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初英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