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要闻

e法耀陇原|甘肃:网络普法为纲 织就基层社会治理图景

2025-08-23 20:3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如意甘肃,丝路瑰宝。和着马鸣风啸,网络普法强音正在陇原大地奏响。

  日前,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正式启动。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兰州、张掖、酒泉等地,深入探访网络普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四级七天”调解法打造纠纷化解“金名片”

  骆驼城镇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

  如今,这里是国家“三西”移民重点基地,40%人口来自5省8区26县市,12个民族混居,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风俗,群众之间一度“水事纠纷、农事矛盾”高发,“四级七天”纠纷调解工作法成为了定分止争的高效路径。

  “7月底,植保公司在我们村喷洒农药时发生农药飘移,导致6位农户制种的南瓜、2位农户的辣椒受损。当时,农户情绪十分激动,和植保公司之间对抗严重。我们了解情况之后马上介入,7天调解成功,14天赔偿到位,双方都很满意”,骆驼城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赵多俭高兴地向记者展示农户发来的感谢信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让赵多俭赞不绝口的正是骆驼城镇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制胜法宝”——“四级七天”纠纷调解工作法。网格员初调:手持终端“一键上报”,1天内就地化解;村调委会劝调:乡贤、“三官一师”齐上阵,2天内情理交融;镇综治中心联调:“中心吹哨、部门报到”,2天内集中“会诊”;镇党委、政府统调:专班下沉、县直联动,2天内“案结事了”。

  龚海是骆驼城镇的一名人民调解员,自2014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已有十余年的调解经验,运用起“四级七天”纠纷调解工作法可谓得心应手。他告诉记者,“用好这个工作法有秘诀,‘早、熟、联、统’是关键。”

  龚海进一步介绍道,“早”,指的是网格员早发现、早介入,全镇87名网格员实现矛盾纠纷即拍即传;“熟”,指的是村调委会熟人头、熟地情,乡里乡亲拉家常、讲情理;“联”,指的是镇综治中心联部门、联资源,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多方力量集中会诊;“统”,指的是镇党委、政府统调度、统攻坚,重大疑难纠纷组建专班、限时解决。

  图为龚海正在主持调解。

  “2021年,‘龚海个人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截至目前,我们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87件,服务群众3600多人次,接待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龚海说,化解矛盾纠纷,还要注重预防工作。调解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方言土语深入浅出地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达到“调解一起纠纷,教育一片群众”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理性解决矛盾。

  近年来,骆驼城镇矛盾纠纷总量逐年下降,成诉率持续走低,协议履行率达100%,99%的矛盾纠纷7日内成功化解,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连续四年无“民转刑”案件。2024年,全镇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23.7%,成诉率仅0.8‰。

  十余年间在骆驼城镇摸索成型的工作法,如今正以“理论培训+实践观摩”双轨模式在张掖铺陈开来。各镇、村按照要求统一设置了“张掖市‘四级七天’调解法标准流程”,做到名称、流程、机制、要求“四个统一”,相继打造出了“细喃居”“骥千里”“和事佬”“说事拉‘李’”“乡翁评事会”等一批矛盾纠纷调解特色品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化解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3年,“四级七天”纠纷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古郡脚下的骆驼城镇正以独特的基层治理经验向全国交出时代答卷,亮出“张掖”名片。

  “网小帮”志愿服务化身老年人上网“数字保镖”

  “民法典记心间,电信诈骗要远离……”8月22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采访团走进酒泉市金塔县东北街社区,一场针对老年人的民法典宣传活动正在进行。

  东北街社区位于金塔县中心城区,是典型的“三老社区”——老小区多、老街区多、老年人多。做好老年人网络普法工作,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大部分老年群体来说,即使有了智能手机,线上缴纳电费、水费、开展认证这些5秒完成的操作,对他们而言也是难如登天。”社区党委副书记、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慧娟介绍,为解决社区老年人不会上网、易掉入网络诈骗陷阱、子女没有时间教父母上网、今天学会明天忘等问题,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楼院活动室,建成了金塔县首个“网小帮”网络志愿服务(工作)站。

  图为“网小帮”网络志愿服务窗口。

  “王大爷,这个是视频通话功能,点击按钮就能联系到你女儿了。但是要注意有人可能运用AI智能技术伪装成你女儿的样子来诈骗,千万小心”,早上8点,“网小帮”志愿者准时上门服务,将及时新鲜的预防电信诈骗知识送达老人。

  这是社区线上反诈的工作一环。志愿者告诉记者,社区常态化开设“网安小讲堂”“智趣课堂”,通过手把手教学、案例情景剧演绎、反诈短视频推送等形式,为老年人讲解网络诈骗常见套路、识别方法和防范技巧。同时,与线上相配合,社区会在线下组织“网小帮”志愿者走进楼院小区,结合真实案例“现身说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听得懂、记得住”的防骗指南。

  不仅如此,社区网格员还会化身门房驿站的“法律讲解员”,围绕“家庭赡养与抚养”“财产所有权”“遗嘱继承”等与老年人权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指导老年人学法用法;“普法集市”定期上线,每月15日社区法律顾问现场解答疑惑,社区“法律明白人”为居民提供合同文本、借条凭证等进行“法律体检”,普法宣传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触达”,成为了社区老人连连叫好的“好本领”。

  吴慧娟认为,社区服务和普法宣传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只有做到“服务+普法”同步渗透,才能确保两项工作高效落地。据她介绍,开展智慧助老服务时,社区会为老人安装“反诈APP”,提醒“陌生链接不点、可疑转账不做”;开展养老保险上门认证、水电费代缴过程中,也会普及法律常识。久而久之,社区老人遇到问题从“闹情绪”变成了“找法律”“讲道理”,矛盾纠纷明显下降。

  以“网小帮”网络志愿服务为缩影,近年来,东北街社区探索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组织体系,吸纳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老党员等群体,组成“党员+网格员”“党员+法律明白人”等志愿队伍,开展“法治宣传进小区”、纠纷调解等服务66场次,让“志愿服务+法治宣传”成为惠民暖心的重要载体。2022年,东北街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与东北街社区相隔不远,东南街社区“法治之声”已经传进家家户户。该社区构建起以“城市社区之声”融媒直播间、居民微信群、小喇叭微广播、小区宣传专栏等为核心的媒体矩阵,推行“普法+文化”模式,编排“三句半”、快板、法治情景剧等新形式,借助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等微载体,以案说法、情景再现,让社区居民无论走着、聊着、躺着、坐着,都能轻松获取网络普法知识。

  “运用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让法律知识走进居民生活,普法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实效”,东南街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倪兴波告诉记者,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驿站、小区门房等载体,积极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1个,法治宣传栏21个、普法宣传站4个。社区民法典馆甘肃被省委宣传部、省依法治县办、省司法厅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在酒泉,网格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的优势正在充分释放。“网格+普法”工作模式铺陈开来,普法宣传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相继打通,通过网格员的“铁脚板”和网格阵地的“硬支撑”,普法宣传真正覆盖到每个楼院、家庭。

  “田字型”网格串起社区居民“连心桥”

  早上,议事大厅,居民热情讨论、建言献策;中午,长者食堂,老人兴致盎然、交流新学课程;下午,“红领巾”课后托管班,小朋友寓学于乐、笑容洒满活动教室……这些温暖的日常生活片段,串联起枣林西社区居民的“幸福图景”。

  图为枣林西社区全科受理工作平台。

  在这背后,一张“田字型”连通起该社区“网格+警格”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走进枣林西社区,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指引,不几步就到了刘家堡派出所。据社区党委书记黄丽娟介绍,以前,社区与派出所一墙之隔。后来,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索性将门拆除,社区与派出所实现联通:一个通道连着两端,东端是社区服务大厅,西端是派出所办事大厅。两端畅通,更疏通了与社区居民的心路。

  “你是社区书记吗?昨晚社区工作人员来入户,问我家里暖气热不热。暖气都很热。”家住枣林西社区的田大爷今年83岁,冬季社区“访民问暖”大走访之后,他给社区打来电话,“去年9月份儿子把我接到这里,虽然环境陌生,但是你们的服务真的让我温暖。有事给我打电话,我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短短几句,让枣林西社区流水线式的闭环服务成效尽显。黄丽娟告诉记者,在社区,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借鉴兰州“民情流水线”做法,该社区建立起“收集—办理—反馈—监督”闭环机制:网格员每日巡格,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入户”双线收集诉求,办理之后进行公示反馈,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近年来,枣林西社区探索建立起“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服务体系,一张“田字型”大网覆盖千家万户。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警务人员、物业人员、社会组织、新业态就业群体等多元力量汇聚于此,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社区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精准化,采取“线上+线下”双服务模式,多元力量参与让社区治理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善治”。

  通道另一端,在刘家堡派出所,每周五19:30,“安小宁”融媒体工作室准时上线开播。派出所把反诈课堂、户籍新政、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安全等搬上云端。每当“安小宁”直播间开播,观看人数稳定在3.5万以上。截至目前,该所辖区内电信诈骗年发案率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群众防诈意识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该所将“社区警校”作为落实“田字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健全警调对接机制的重要载体,把课堂搬进居民楼院、学校操场、企业食堂,普法志愿者、律师、民警轮番登台。社区网格员、楼院长等定期通过微信群等发布普法信息,同时依托各类社区活动开展线下普法工作。“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网端+云端”同频共振,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社区居民心里。

  “网络普法在这里从来不只一种形式。”侯凯月是刘家堡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告诉记者,所里还会定期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从普法教育、反诈宣传、消防安全、应急处置、社区治理、心理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设置课程,通过多元化课程讲解,满足辖区居民学习及生活需求。针对特殊的群体,还会将固定课堂转变为流动课堂,开至学校、工地、宾馆等地。

  一连串鲜活的数字也印证了各项工作的显著成效。2025年以来,枣林西社区辖区内电诈发案下降62.5%,行政案件受案率下降25.8%,刑事案件立案率明显下降,传统侵财类案件零发生,群众满意率位居前列。(法治网 任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