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要闻

e法耀陇原|面向群众:南梁精神的根基与庆阳法治实践

2025-08-20 12:50 来源:正义网

【专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正义网北京8月20日电(见习记者张梦娇)8月19日下午,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采访团走进庆阳市华池县的南梁革命纪念馆。一块宣传展板上的三则毛泽东的题词格外醒目——“面向群众”赠华池县长李培福,“密切联系群众”致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题予陇东专员马锡白。三次题词,“群众”二字如红线贯穿,揭示出南梁精神最深厚的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这片红色热土,不仅孕育了以“面向群众”为核心的南梁精神,更在法治建设中将这一精神转化为“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采访团走进庆阳市华池县的南梁革命纪念馆,一块宣传展板上的三则毛泽东的题词格外醒目。程建 摄

  历史根基:红色司法传统的孕育之地

  庆阳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诞生地。

  马锡五是上个世纪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所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中国法治史上唯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审判模式,开创了将群众路线贯彻于司法实践的先河。

  这一方式的核心,是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变“坐堂问案”为“田间审理”,化“机械办案”为“倾听民声”。1943年,马锡五在华池县徒步跋涉120里山路,走访28户乡亲,最终妥善审理了“刘巧儿”(封芝琴)婚姻案,被百姓由衷称为“马青天”。他以“座谈式”审判代替冰冷程式,把司法公正带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陇东群众,真正让法律有了温度、让裁判赢得民心。

  随着“马锡五审判方式”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解放区的推广,其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创造了人民司法的光辉典范。

  创新传承:“马锡五”方式的现代实践

  历史并未远去,精神仍在延续。面对庆阳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山区地形,深入基层巡回审判成为法院干警的工作常态。2022年以来,庆阳两级法院制定十一项举措,系统打造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品牌,让司法为民的传统焕发新活力。

  庆阳市法院探索出“五就地”办案方式,即就地受理、就地开庭、就地质证认证、就地调解审判、就地解决纠纷。同时建立“调解优先、诉调对接,调审融合、精准裁判”的新型民事审判模式。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解纷工作机制,线上建立“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网页留言服务窗口,及时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群众司法需求,让“线上马锡五”与“现场马锡五” 融合并进。

  庆阳市人民检察院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检察院供图

  与此同时,红色基因已从法院系统延伸至检察战线。2023年3月,庆阳市两级检察院挂牌成立“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检察院传承和发扬马锡五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办案作风,主动“带案下访”,秉承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的办案思路和方便群众、不拘形式的办案方法,把强化释法说理作为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检察形象的有效途径,在法律政策框架内着力寻求法理人情的平衡点,竭力为群众减少诉累、解决诉求。

  “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成立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普法宣传296次,发放宣传册1.43万余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053人(次),共接待涉法涉诉信访538件,经“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释法说理后息诉罢访107件,引导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基层组织调解等方式维权54件,有效减轻了群众诉累。

  “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将“为民、利民、便民”的价值理念融入法律监督、控告申诉等各个环节,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力度与温度。这一创新实践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历经几十年传承,从法院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到检察院的“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红色基因孕育的司法为民理念已遍布这片红色大地。

  精神在传承,形式在创新。新时代群众对网络普法宣传工作提出新需求,渴望突破法律“冰冷威严”的刻板印象,以更亲切、更有趣的形式接收权威内容。

  庆阳市以封芝琴老人为形象代言人,自2014年起打造 “巧儿说法”品牌,开创甘肃省法治类国家商标先河。11年间累计推送案例超2800期,让80多年前的“巧儿”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构建“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立体化普法体系。内容上,紧扣反诈、职场维权、数据安全等民生热点,让法律知识“可用易用”;机制上,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及多主体协同,构建“精准滴灌+全域覆盖”的普法生态,《马锡五断案》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800万,《识破网络骗局》青年受众占比达72%。方言AI语音普法覆盖田间地头,累计播放120万次,真正实现法治“飞入寻常百姓家”。形式上,善用VR、AI、大数据等技术工具,普法模式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质变。情景剧《法承初心》以时空串联展现法治演进轨迹,巧妙地将1943年的窑洞法庭与2025年的现代法院调解室两个时空场景并置,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马锡五与现代法官的跨越时空对话。

  成效写在数据中。2024年庆阳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2.3分,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25.2%,网络诈骗报案数同比下降38%。“巧儿说法”品牌入选甘肃省十大普法创新案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获评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从南梁时期的“面向群众”到网络时代的“司法为民”,庆阳的法治建设始终围绕着“群众”二字展开。

  这片曾孕育马锡五审判方式精神内核和南梁精神的红色热土,正将群众路线的DNA注入新时代普法实践之中,继续书写“面向群众”的法治新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