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资讯动态

16份欠薪单背后的调解故事

2025-07-02 09:16 来源:新甘肃·甘肃法治报

  原标题:16份欠薪单背后的调解故事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杨丹

  “终于不用再为追薪到处奔走了!”6月24日,在历经一场持续4小时的联动调解后,甘肃某餐饮公司16名员工紧握调解协议,难掩激动。调解桌上的16份欠薪单,记录着他们数月的艰辛维权路,也留下了安宁区综治中心联动多部门调解的暖心故事。

  据员工李女士回忆,该公司首月工资如期发放,次月却突然“断粮”。面对薪资困局,公司新法定代表人则面露难色:“前任留下的亏损窟窿需填补,实在无力支付薪资。”

  调解过程中,焦灼的情绪在调解室瞬间升温,员工手机里的《职工工资表》截图与企业账本的赤字,形成尖锐对峙。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拖欠工资。”调解员将法规手册推至企业负责人面前。法院工作人员同步在白板标注重点条款,检察院干警则调出判例警示:“去年某餐饮企业因欠薪,法定代表人被列入失信名单。”

  这场持续4小时的调解如精密织网:综治中心调解员以“企业难处可理解,但工人等着钱给孩子交学费”的共情表述,缓和双方对立情绪;法院干警详解司法确认流程,强调“调解协议具法律效力,比诉讼更高效”;检察官释明拒付后果,“情节严重或触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经过深思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提出“分期支付”的方案后,当即遭到员工的拒绝,李女士直言“孩子今年上大学急需用钱”。对此,调解员遂提出折中方案:“企业3日内凑齐50%薪资,剩余部分下周结清,部门全程监督。”早已备好的《调解协议书》,为僵局打开突破口。

  “将诉讼程序前置为调解流程,节省了至少3个月维权时间。”安宁区综治中心负责人指向墙上的“矛盾纠纷流转图”介绍。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安宁区综治中心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化解涉民生案件127件,平均结案周期缩短至7.2天。

  对涉事企业而言,调解亦是重生契机。在调解员建议下,正通过法律援助申请小微企业纾困政策,试图从经营困境中突围。16份欠薪单的暖心“终点”,既见证了劳动者权益的依法保障,也彰显出行政司法联动中“案结事了”的治理智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