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本网关注

大抓基层筑牢平安基石 科技赋能提升管控效能——陇南公安交管部门多措并举强化“五小车辆”管理

2023-11-13 15:41 来源:陇南公安

  近年来,随着陇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人、车、路交通要素快速增长,群众对交通安全顺畅出行的需求持续增强,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群众对道路交通安全出行体验的安全感稳步提升,但受诸多因素制约,农村道路仍然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大隐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道路基础条件差、车辆安全性能较差、群众安全意识较差的“一弱三差”的难题长期存在,突出体现在“五小车辆”(指电动或燃油轻便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普通三轮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的安全管理工作上。

  截止目前,全市“五小车辆”保有量303844辆,占比55.04 %,“五小车辆”驾驶人237322人,占比41.20 %,“人车倒挂”问题突出,“五小车辆”管理是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之辖区坡陡弯急、邻水邻崖等高风险路段居多,涉及“五小车辆”交通事故多发,成为阻碍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最大障碍。

  今年以来,陇南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当前交通管理服务水平与群众安全出行之间的差距,按照“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智慧赋能”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主动创稳”部署要求,对标群众需求,勇于改革探索,奋力走出了山区“五小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新路子,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现代治理能力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 助力筑牢管控网

  车辆与驾驶人管理工作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在陇南,“五小车辆”因其机动灵活、价格低廉、出行方便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但受辖区道路特点、经济发展程度、群众居住分散等原因影响,多年来,群众办理“五小车辆”公安交管业务路途远、成本高、不方便,严重影响群众对公安交管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民有所呼,警有必应。陇南公安交管部门秉持“群众需求在哪里,公安交管服务就要保障到哪里,警力就要下沉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严格落实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市八县一区的“五小车辆”驾驶人智能化考试场,全市“五小车辆”驾驶人考试场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实现了“五小车辆”驾驶人考试工作由人工评判向智能化评判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省加快建设“五小车辆”驾驶人智能化考试场、强化“五小车辆”管理、严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源头提供了宝贵经验。

  针对群众办理“五小车辆”检验业务往来奔波、耗时耗力、成本较高的实际困难,陇南公安交管部门积极协调车辆安全检测机构,大胆探索“五小车辆”“移动检测”工作模式,在逾期未检验车辆基数大的地区开展“移动检测”上门服务工作,全力兑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庄严承诺,今年以来,移动检测“五小车辆”1300余辆,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紧盯“五小车辆”智能化监管能力弱、社会化网点监管覆盖面小等问题,研发机动车检验监管智能审核系统,抓实抓细备案验收、视频巡查、数据抽查、业务回访、通报督办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五小车辆”违规办理行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及时堵塞管理漏洞,有效提升业务办理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监管中心从无到有、从监管手段单一到多元发力、从粗放监管到精准指导、从事后追究到事前预警、事中提醒的的跨越式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措施不多、监管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构建公安交管业务“事前备案监管、事中动态监管、事后倒查监管”的闭环监管模式。

  无牌无证车辆严重扰乱道路通行秩序,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历来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顽疾”。为切实加强无牌无证“五小车辆”纳管率,今年以来,全市公安交管部门扎实开展“抓源头、夯基础、压责任、除隐患”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强化科技手段应用,积极研发“五小车辆”无牌信息采集系统,组织警力深入辖区193个乡镇3156个行政村开展“五小车辆”信息摸底排查,深入分析研究无牌“五小车辆”未注册登记的原因,广泛宣传普及驾驶无牌无证车辆的严重危害,竭力消除群众不愿办、不想办、懒得办车辆注册登记业务的疑虑,并详细录入无牌车辆基础信息,全力做到对无牌车辆管理的“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措施细”,为无牌车辆管理工作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按照动态分类分层管理原则,因情实策、对症下药,对依托“五小车辆”无牌信息采集系统排查出的50355辆无牌车辆实施上户一批、报废一批、过渡一批、置换一批的“四个一批”工作法,对无牌但具备注册登记条件的车辆督促群众及时办理;对逾期未报废的,按照“消除存量、减少增量、以车找人、应销尽销”的原则,通过电话告知、走村入户、报废公司上门服务等方式逐一开展机动车报废工作,有效提升机动车报废回收证明“含金量”,推动实现“五个让利”,即报废回收企业让利、车辆经销商让利、保险公司让利、二手车让利、驾培机构让利,有效增强车主办理车辆报废业务的主动性,在为群众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最大限度消除逾期未报废车辆上道路行驶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同时,积极借助辖区“五小车辆”销售门店力量,依托“五小车辆”临时号牌管理系统对新购买的“五小车辆”核发临时号牌,引导群众第一时间购买车辆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尽快办理车辆注册登记业务,全力做到对新销售车辆的“全面覆盖、明确去向、动态掌握”,填补“五小车辆”从销售到注册期间的管理空白,积极构建车辆从销售、参保、登记、检验到报废环节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公安交管部门通过临时号牌管理系统核发临时号牌14530副,并坚持常态管控和专项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重点时段和事故多发路段的巡查管控,创新“研判布控﹢路面拦查”查缉模式,严厉查处无证驾驶、违法载人、驾驶逾期未检验未报废车辆上路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违法行为,全力提升执法管控效果,倒逼车主及时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检验、报废和驾驶证考试等业务。今年以来,共查处“五小车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7300余起,努力营造高压严管态势和强大震慑氛围,达到了惩处一批、教育一片、带动一方的执法效果。

  勇于改革 激活内生新动能

  针对辖区“五小车辆”基数庞大、隐患突出、管理力量薄弱的实际,陇南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探索交警中队与公安派出所“两警融合”警务机制改革,联合开展交通违法查处、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着力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竭力打通农村地区“五小车辆”交通管理延伸不到位的堵点,有效弥补基层一线管理力量薄弱的现状,破解农村道路管理瓶颈,延伸农村警务触角,切实夯实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基石。

  截至目前,全市98个派出所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个派出所和11个交警中队建成机动车查验通道,建成5家“五小车辆”登记服务站,积极协调市场监管部门,鼓励企业筹建8家“五小车辆”检测站,将服务触角辐射全市各县区中心乡镇和偏远地区,形成乡镇派出所、交警中队、登记服务站和车辆检测站“布局合理、相互补充、辐射带动”的公安交管服务架构。同时,基层交警中队为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控等工作提供情报信息和基础支撑,联合派出所切实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协同发力 构建责任共同体

  全市公安交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对辖区“五小车辆”销售门店车辆进行摸底检查,对经销的车辆品牌、型号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不在国家公布准予注册登记目录范围的销售门店,依法责令经营业主停止销售,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或查封;并对其销售的不合格产品面向社会及时公告。同时积极协调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申诉举报平台作用,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严厉打击销售非标产品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牢牢把住车辆进入市场的准入关,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和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强化“五小车辆”的源头监管,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交通安全隐患风险。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预防“五小车辆”交通事故的根本之策,更是推动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有力抓手。陇南公安交管部门立足山区道路交通特点、“五小车辆”保有量大、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且安全意识薄弱的实际,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行”宣传教育活动,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交通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领导谈交通安全》宣传专栏,采取接地气、听得懂、易传播的方式,注重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事例做好交通安全宣传,让乡镇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五小车辆”管理在内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实现工作有人做、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让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交通宣传员”,有效靠实“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培育珍爱生命、守法明礼的全民交通安全新风尚。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协同发力。陇南全面落实“党政领导、部门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充分发挥道安办通报、曝光、督导、追责四项机制,推动道安办实体化运行,层层传导压力,提升工作质效。建成并推动全市193个交管站、789个劝导站和3156个交管室实体化运行,整合“两站两员”力量共同开展违法劝导、隐患排查和宣传提示等工作,凝聚起基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合力,着力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由“单打独斗”向“综合治理”转变,由“交警主导”向“政府领导”转变,积极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共同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