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长征史诗的壮丽画卷——评话剧《哈达铺的灯光》
作者:哈建设
一段壮阔而坚难的历程,一部恢弘而充满豪情的乐章,把观众视角带入那烽火当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与创举,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生命与理想,划破茫茫黑夜,擎举燃烧的火炬,照亮了红彤彤的世界;给人类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精神丰碑。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搬上舞台,让观众在光影交错中,重温那段革命理想髙于天且激情燃烧的岁月。
剧情: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哈达铺的灯光》以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甘肃哈达铺为背景,讲述了中央红军在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哈达铺镇,从“邮政代办所”的《大公报》上得知陕北存在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做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重大决策。这看似简单的情节线索,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戏剧冲突。
从历史角度看,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它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休整机会和战略方向。而剧中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普通战士和当地百姓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从艺术角度看,编剧巧妙地设置了多条人物线索,如侦查连长梁铁军和他的妻子红军卫生队队长常英的爱情故事,义和昌药铺杨掌柜与红军的互动等,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剧情,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人性光辉。
舞台呈现:沉浸式的历史体验
话剧的舞台呈现堪称一绝,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舞美设计以“马灯”为核心意象,象征着革命火种的传承不息。舞台上,哈达铺小镇的古朴风貌被逼真还原,青石板路、古朴建筑与温暖灯光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道具运用上,剧组也下足了功夫。那张改变历史走向的1935年《大公报》,被艺术化处理为从天幕垂落的巨型装置,泛黄报面上的铅字随灯光渐次点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外,剧中还运用了雨幕、雷声等特效,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人物塑造:鲜活的革命群像
一部优秀的话剧,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塑造。《哈达铺的灯光》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成功,为观众呈现了一群栩栩如生的革命先辈。饰演毛泽东的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伟人的睿智、果敢和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仿佛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毛泽东。周恩来的儒雅风度、沉稳大气,也都被演员们展现在舞台和现众眼前。
除了领袖人物,剧中的普通角色也十分出彩。侦查连长梁铁军的英勇无畏、常英的温柔坚韧、杨掌柜的善良淳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剧情,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现实意义:传承红色基因
在当今时代,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传承红色基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这部话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此外,该剧还为红色题材话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戏剧语汇重构历史现场,让红色题材话剧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哈达铺的灯光》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水准的红色题材话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也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这部话剧将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赋词
沁园春·观《哈达铺灯光》感怀
烽火当年,
漫漫长征,
险阻万千。
看腊子口破,
雄关踏遍;
哈达铺镇,
暂驻英贤。
旧报呈祥,
陕甘有地,
决策英明指向前。
灯光耀,
照前行道路,
信念如磐。
遥思先辈艰难,
为理想、舍生忘暑寒。
叹枪林弹雨,
忠心未改;
饥餐渴饮,
意志弥坚。
鱼水情深,
军民携手,
共克时艰护国安。
观此剧,
念峥嵘岁月,
奋勇登攀。
2025年8月16日
- 2025-07-30国内法家研究专家齐聚西北师大 共话《韩非子》新视野新路径
- 2025-07-09学术争鸣|叶舒宪:四重证据法求证昆仑神话历史
- 2025-07-07【玉帛之路】玉振金声丝路开
- 2025-06-24海报|见证!路易·艾黎在甘肃的这些温暖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