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时评

定西观秦腔《山楂红遍常家河》剧目感怀

2025-08-14 15:12 来源:

定西观秦腔《山楂红遍常家河》剧目感怀    

哈建设

  受环境所限,自小很少看戏,那时接触最多的是电影里革命样板戏。今晚非常荣幸应邀,能在定西大剧院观摩此次《山楂红遍常家河》剧目首演。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面对 这部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紧扣扎根通渭山楂小镇的先进典型,采用老百姓喜欢的秦剧出滨,观后感触颇深,倍受鼓舞。《山楂红遍常家河》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蜕变。它将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下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赋予了古老剧种全新的生命力。

  秦腔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唱腔高亢激越、深沉哀婉,既有着黄钟大吕般的庄重,又能细腻地表达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表演风格大气恢宏又不失细腻,蕴含着黄土高原的粗犷、朴实与善良。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三秦文化和西北人民生活、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过去,秦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传奇神话为主,像《窦娥冤》《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但时代在发展,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题材秦腔剧目涌现,它们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山楂红遍常家河》便是其中的又一部优秀剧目。

  这部剧瞄准通渭县常家河镇的山楂小镇为原型,讲述了当地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奋斗故事。剧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面对发展困境时的迷茫与坚守,看到了乡亲们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所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乡村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描写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常海增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剧情,将乡村振兴的艰辛与成就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本身,更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和激励。它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的发展,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人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

  在艺术呈现上,《山楂红遍常家河》也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与突破。在音乐创作方面,保留了秦腔传统唱腔的特色,如苦音腔的深沉哀婉、欢音腔的明快刚健,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当地的民间曲调。当主人公表达内心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憧憬时,欢快的旋律配合着秦腔特有的板路节奏,让观众更易产生共鸣。在表演形式上,演员们在继承秦腔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话剧和影视表演的一些手法,使人物的动作、表情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比如剧中在表现村民们在山楂果园劳作的场景时,演员们的动作朴实自然,不再是传统戏曲中较为夸张的表演方式,却更生动地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从这部剧的演出,我们也能得到诸多对秦腔未来发展的启示。首先,要坚定地扎根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民需求,秦腔剧目才能有血有肉,赢得观众的喜爱。我们应鼓励更多的创作者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各行各业,去发现那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将其搬上秦腔舞台。其次,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在保留秦腔核心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从音乐、表演、舞美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比如运用现代的舞台灯光和多媒体技术,营造更加逼真的场景氛围,让观众有更好的观演体验。同时,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秦腔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我们要加大对秦腔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院校教育、师徒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和演奏人员,为秦腔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山楂红遍常家河》为秦腔艺术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只要我们坚守艺术初心,不断创新进取,秦腔这朵戏曲奇葩必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怀即吟:

古戏翻唱谱锦章,

弘德演真气轩扬。

当年坡底顶寒风,

而今披彩大变样。

常家河畔韵悠长,

秦腔新声颂风光。

山楂红遍铺富路,

丹心血汗铸康庄。

弦歌奏响振兴曲,

鼓乐催开幸福章。

且看乡村新貌起,

一台好戏久流芳 。

  哈建设(号沙柳),诗书耕夫也,为人敦厚,秉性倔犟,取沙漠红柳之顽强精神,励志书道,尤见个性,精进所长,独树一格(人民大学博导教授,国家最具权威书画评论家陈传席评语节选)。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注册髙级教师,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书法师、怀素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甘肃书院副院长;甘肃丝路艺术研究会、甘肃毛体书法艺术协会、甘肃复退军人文艺联合合名誉会长;甘肃龙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兰州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2010年被评为"感动中国文化人物",2012年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笫七届敦煌文艺成果奖”等,作品被俄罗斯国家艺术馆、博物馆永久收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多地收藏。出版发行散文诗词集《无疆思语》,编辑xi书感悟文集《书窗问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