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之旅

窑洞里的诗与远方

2025-07-18 15:0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窑洞里的诗与远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赵富生

  崇信县深挖地域资源优势,创新利用废旧窑洞资源,走出了一条“红色传承+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径,让沉寂多时的黄土窑洞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在黄寨镇屈家洼村的青山翠谷间,4孔看似普通的窑洞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这些窑洞与一般窑洞不同”,村民马清帮指着窑洞介绍,窑与窑之间相互连通,每孔窑洞都凿有通往沟底的暗道,在沟底悬崖峭壁上挖有“窨子窑”,用于储粮备战。

  据史料记载,1943年7月在黄寨镇屈家洼村来家湾成立了崇信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到1949年崇信解放时,全县已建立45个党支部,发展党员803人。如今,这些红色窑洞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

  崇信县创新实施“窑洞养牛”模式,通过改造废旧窑洞发展红牛产业。该模式既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锦屏镇政府出资维修旧窑洞,配套修建基础设施……一项项优惠政策,让回乡创业的朱海萍夫妇激动不已。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朱海萍夫妇筹资5.2万元购买基础母牛10头,在修葺一新的窑洞里搞起了养殖,10头母牛个个膘肥体健,朱海萍的“牛算盘”也是越打越响,如今养牛规模已扩大到200头左右。

  “去年5月卖出5头收入37000元,9月份卖出5头收入41000元。”朱海萍掐指算起自己的收入账,还清贷款后,每年能赚近30万元。说起自己的“养牛经”,朱海萍自信满满:“窑洞通风好,冬暖夏凉,牛疾病少,坐膘快,关键还要人勤快。”

  上乘的肉品,良好的口碑,使红牛市场一路走俏,让广大养牛户吃上了“定心丸”。“崇信红牛肉质细嫩,口感润滑,雪花肉1斤能卖到1000元左右。”崇信县畜牧中心主任李红孝介绍,通过在特定环境中的饲养和不断改良,崇信红牛已经成为肉牛系列中的高档肉牛,牛肉产品深受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顾客的青睐。

  漫步锦屏镇平头沟村,古朴的窑洞庄园与山水相映成趣,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崇信县通过“窑洞+”模式,打造了7条养殖示范带,改造窑洞1700孔,养殖红牛5500多头,带动全县1200多户农户增收。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12.6万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革命摇篮到文旅景点,再到致富平台,崇信县的废旧窑洞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崇信样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