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学相融合的诗意人生——为《半城月光半城河》的出版而作
我认识林红卫,但并不是很熟悉。2006年7月,全国中语会在湖北十堰市召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年会暨特级教师写作教学艺术展示大会”,我作为课题组长策划和组织了这次会议。林红卫的《中学生读写结合式自主作文学案》一书获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课件《寓言写作》获写作教学艺术展示一等奖。在颁奖仪式上,林红卫是从我的手上接过获奖证书的,这算是第一次见面。2010年林红卫来西安,我和她有过一次简短的交谈。她曾送给我一本她的诗集《水中青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她的散文集要出版了,邀我写序,我有些为难。然而,读罢她的书稿,我却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林红卫,一看名字就知道她诞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但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红卫兵”的影子。她出生在湖南,是原生的湘妹子,但却在甘肃求学、工作,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真实的西北人,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林红卫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出色的语文教师。她挚爱着自己的工作,“把教书当作事业”,去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她挚爱着自己的学科,去创造“自己的风格”,努力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诲,秉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她对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语文课起始于阅读,归根结底,在阅读中积累材料,丰富思想,熟悉写法,最终指导写作,即以读指导语言运用。”她选择自己所钟情的写作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好地建树。她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写作做了精辟的阐述:“写作是一项主观性、主动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迫切需要一个精神通道,来表现自我,宣泄情绪,可以说再没有比写作更能让人完成自我的手段了。”这也成了她改革写作教学的初衷和旨圭。
林红卫又是一个醉心于写作的人。也许是出于天赋,也许是出于爱好,她从幼年时对诗歌的懵懂的热爱,到现在成为一名多面写手。教学论文自不待说,诗歌、散文皆有佳作。人物散记,文学评论,景物游记,风景揽胜,情系此生,闲情偶寄,洋洋洒洒,丰富多彩。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涌动着情感的波澜,写尽了生活的不易和心灵的律动。语言的运用臻于成熟,细腻的刻画,生动的比喻,深刻的思考,让她的散文有了诗歌的凝练,诗歌有了散文的洒脱,其隐含的哲理又有了论文的严谨和思想的高度。
作为语文教师而又长于写作,这并不是“跨界”,而是专业的本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先生还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能读能作”是最低要求;“善读善作”是高标准要求。可惜现实的情况是,一批不善阅读的老师在教学生阅读,一批不善写作的老师在教学生写作,仅有极少数老师能做到“善读善写”。“善读善写”的老师用自己的读写经验指导学生读写;“读而不懂,作而不通”的老师只能照本宣科,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概念。两相比较,效果天差地别。林红卫就是一位“善读善写”的语文老师。
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寄希望于语文教师“在教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趟出一条路子来。教学之余,可以把好的读写习惯坚持下去。人不仅要生存,要工作,还要有兴趣,要出众。”林红卫正是一名有兴趣、很出众的语文老师。她在教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在生存与工作之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教学之路,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认可,应该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说到根子上,林红卫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故土的爱,化作她笔下的湘西美景,河州风情,金城春色,西海黄昏,一片雪花,一朵玫瑰,浸透了她的情思与感恩。对先贤的爱,化作她的精神追求,袒露出无限的崇敬与赞美。对亲人的爱,化作满含泪水的倾诉,催人泪下的祭父文、情真意切的忆恩师、情趣盎然的“永远的87(2)班”,真的是情系此生,至诚至爱。我想,这正是林红卫热爱教育、热爱写作的根源所在。
家风的养育,工作的历练,文化的熏陶,不懈的努力,使得林红卫的个性禀赋,既有与生俱来的南方之静淑淡雅,又有后天生成的北方之粗犷豪爽。于是,一本书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个好老师便站立在学生的面前,一位语文老师便活出了她的诗意人生。
在《半城月光半城河》出版之际,写下这篇短文,不敢称作“序”,只不过读后感而已,以此表达我对林红卫老师的祝贺与敬意。(赵明)
- 2025-03-17当AI邂逅版权,原创的边界在哪?
- 2025-03-12【两会快评】打造文化产业新赛道
- 2025-01-07【甘快说】这个剧团的演出,为何场场火爆?
- 2025-01-02【书评】马镰刀的“英雄”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