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时评

灵魂的书写与生命的自渡——林红卫散文《半城月光半城河》读后随感

2025-06-04 10: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林红卫的散文:写得隽咏、清丽、朴厚,浓郁的书卷气中逸散着田园诗的灵动与人间烟火味的撩人。

  林红卫的散文:语言讲究,修辞严谨,谋篇布局深得传统散文创作手法的精妙,有种“学院派”的婉约。

  林红卫的散文:取材宽泛,视域广博,涉猎内容几近无所不及却又如数家珍,各抒要义,每每令人耳目一新。

  林红卫的散文:许多篇目章节中诗意奂然,有些俨然就是散文诗。这得益于她也写诗,是一位诗写得不错的诗人。

  有幸,在《半城月光半城河》这卷文集付梓之前,拜读其中每一篇文章,让人获益良多。

  《半城月光半城河》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全卷分五辑编成,共八十余篇,近十八万字。读后,更加应证了我之前的猜测。后与作者谈起,她说:“亦是言,以文字的书写自渡生命往茫茫彼岸。”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彼岸,自己的月光、河流与城池。作者是,读者亦是。

  散文之美态,是由心灵溢出的语言对生命形态的赞美

  我始终认为,散文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散文创作,其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而语言只不过是对文本的呈现。在散文创作中,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个人语言风格,这才使散文世界有了气势恢弘的格调与流光溢彩的大美。而林红卫正是深谙散文语言之精髓所在的,她笔下的许多文字,都当以当作范文来阅读、欣赏,也许,这与她的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们是前生散落的珠玉,在这一世里重逢,血缘亲情是翻越千山万壑的桥梁。你四面八方的游走,渗透我明眸的光影,老祖母在高高的巴茅山头慈爱凝睇,我的姊妹兄弟呵,祖先把亲爱的你,带给我的生活,原本就是要让我们,在尘世的凉薄里向暖而生。”(《南岳纪行·题记》)

  这里的语言,在粘连着读者目光的同时,却牵动着万千思绪,引领人深入灵魂,与作者一同共鸣。

  “天色越来越亮,云海那边,透出丝丝红色的光亮,又过了几分钟日光映红了云海,云团仿佛被燃烧起来,那锃红的光海让人心神振奋。凝眸东方,太阳在一点点探出头来,小半轮、半轮、大半轮,终于,一轮红日倏然跃出云海。人群欢腾了,日出,快看日出。我们在急促的行动里,抢拍下了几张难忘的合影:红日东升的背景里,血脉相连的姊妹兄弟,亘古如初的相依相偎。”(《南岳纪行·祝融峰头看日出》)

  这一节描写,美呼之欲出,仿佛这景色已然幻化在眼前。

  林红卫是写景的高手,这在集子中诸多的篇什中,共同体现了她散文语言“灵动、细腻、明快、清澈”的特点。

  在《山川的太阳》中,她这样写道:“这初临山川的太阳,使我激动,循着洁净的白土路迎着微微的晨风,在河湾,看一层冰凌,透亮,极薄。汩汩细弱的一脉流水——咸水河,这陇东高原的毛细血管,四下里从山山洼洼,川川坝坝扩展,密布,尔后又聚拢,汇集在人们秘不可知的地方。这是地气极暖的一个小盆地,厚实的冰层早已倏忽不见——那只是严冬的一个梦,春梦原本无痕,而弯下腰,我却分明看到,那梦的倩影,在一脉流水的小溪边,湿润、细腻的沙土上,细细密密颇有规则地分布着细碎金菊花瓣的冰凌印记,一如大块粗朴古画的油布,色调几近尘灰,却美得惊心动魄。晨曦在沟凹的流水、薄冰的晶片上,涂上一层亮色,闪烁诱人,在这两岸凹凸处,勾勒出自然沙画的阴影,静谧的烟气,氤氲在这不甚宽阔的河道里,红光闪烁,在无声无息里,新春鼓噪着一份生机,沟川河坝,田野村树,沐浴在清新的晨光中,远远飘起早炊的烟,鸡啼声驾着烟云在四下里弥漫。好亮的水,好美的沙画!”

  再看看《一场翻案的夜雪》中她对雪的描写:“夜空中,无数的雪粒,负着各自的使命,如离弦的箭,均匀匀速地射下来,那么大规模的气势磅礴的进军、侵占,告诉你这一场冬雪的无可抗拒。天与地,都被这不紧不慢的沙沙声连接,万物都被这晶莹的雪粒均匀包裹。”

  这样的语言,是那么地鲜活,鲜活中有种原生的美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渴望。这是语言的自由,这是美的自由。

  关于散文语言,我曾经这样认为:散文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只有在思想的不断淬火中才能炉火纯青;情感是多向度的,氛围是多格调的,而作者的思想境界,决定着散文的格调,决定着其作品的艺术修为。

  《半城月光半城河》正是由作者心灵溢出的语言,是对生命形态的赞美。林红卫的散文:语言考究,修辞严谨,谋篇布局深得传统散文创作手法的精妙,有种“学院派”的婉约。也是她个人书写风格的独特标志。

  散文之美质,是对生命朴实无华的礼赞

  身为一名重点中学的教师,她是这样深刻地理解着职业:“为师者,教授课业,指点学习,若思维固化,不能继续充电,活学活用,启发鼓励,自然就会让天性聪慧、枝叶舒展的学子,坠落于不复之深渊,更何谈乎培养人才。”

  “作为教育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酷爱阅读人物传记,我爱那与一个个美丽、深沉、奋斗者、思想者的灵魂对话的美好时光。阅读吧,做一个终身阅读者,做一个学生眼里的魅力引路者。”

  正因为此,2003年在教育事业鼎盛之年,林红卫率先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生读写结合式自主作文学案》一书,该书个人独立著编,这本30万字的书本是关于读写教学的专著。才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画像》,有了《弘毅守护人》中的门卫张师傅。

  正因为此,她的笔下才有了一系列记述关于近当代陇上教育家的文章:刘尔炘、水梓、赵元贞、邓春兰、刘鸿勋、董戈翔、舒罗宏、朱万存、王文槐、曹金明……以及对其他一些老师如数家珍般的厚实的纪念性文字。

  她写雪夜,写搬家,写几扇窗,也写邻居家的狗狗,也记录尘世的温暖。

  她复现大观园暮春的火车头广场、盛夏雨中松林桃云亭、金秋十六的圆月、白雪皑皑的枣林,也记录了走过《达里加山的天路》时的灵魂触动。

  她写过《橘子的故事》《狗狗趣事》也写《大观园四季之美》。

  林红卫,她就是这样的一位书写者:风物在眼中,世界在心底,情怀全在文章里。透过她的文字,还原她的思想,才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竟然是那么丰沛,无论是卑微还是高大、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物,在她笔下都呈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美质。

  有幸,某一年与几位文友一同登兰山,返程时小憩于陋庭,后来她挥笔洋洋洒洒写出《半坡居观云》发表于某报刊,文友们都被她的有心所感动。

  “半坡居,就隐身在伏龙坪中上段,伏直公路东侧的一条青砖小巷内,有两颗沙枣树,由西向东一字儿排在巷内,一人合抱不住的遒劲的枝干,顶着小臂粗的侧枝,临近中秋,婆娑地举着一串串褐红色的沙枣,仿佛在默默等待什么。”

  “上了南二楼,从栏杆边望望东边的天空,比整座皋兰山还要巨大的一团雪白的高积云,巍巍矗立在东边天际,辉映着夕阳,格外地夺目、灿烂。远望,似巨大的棉花团,又似天界圣山雪峰,衬着无际的湛蓝天空,让人心驰神往,梦幻一般。”

  “年年岁岁一纸字,清风明月半床书。半坡居士,在匆匆的光阴里,行进着他的文字之路,思考之路,阅读之路。西侧的山墙上,挂着一幅行楷,隐约见烟火之色,内容约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之类,豪情满怀的诗句;东侧沙发后,挂着一幅竖字,曰半坡居,言笔墨朋友醉题是也。条幅之下,从低到高码了半墙的各种文史书籍;南向的书桌上,一台电脑,不必说这就是主人平时码字敛心之处。淡黄的茶几上,一束紫盈盈灵秀的野葱花,衬着金色的暖洋洋的旋覆花,宣告着古朴半坡居的生机、活力。”

  读着这样的文字,真是半坡居何幸! 

  散文之神韵,是对人性的恻隐之情和对万物的感恩之心

  “行行重行行,从湘西到湘北到湘中,一路风尘,在父辈流汗生息的热土,流连忘返,纵然橘子洲头寒雾弥漫,汨罗江畔薄霜离离。这一切,挡不住游子返乡的热忱,按照古老中国的风俗,在年节时分,返乡祭祖,探望亲人,是必须的礼仪。父母是此生的来处,祖父祖母是人生的来处,太爷爷太奶奶是人生的来处,爷爷的爷爷和奶奶的奶奶还是人生的来处。俗语说,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回望父辈走过的路途,珠玉满程。泉塘林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地球彼岸。以邵阳为原点,林氏族人的踪迹散布长沙,东北、西北、四川、广东、深圳,德国,美国西海岸……”(《深情回眸,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您的热血》)

  感恩,是《半城月光半城河》的另一特色。有对家族,对父母与兄妹的回忆、叙事;有对师恩的感激、感谢;更多的则是体现在那些悼念性的文字里,读来令人动容。

  “两年前白雪皑皑的冬天,在古河州大夏河边,送走了我的温良智慧的亲生父亲;今天,在绿荫萋萋的白龙江畔,我又永远失去了另一位耿直磊落的父亲。无情的时间,让我们所有的拥有,在一点点失去,而我们丰厚的内心,却将越来越强大。”写亲情的篇幅如《父亲》《爱在三岔沟》《2009年生活写真·舅舅来了》《写给大嫂撤退的空城》,从人性人伦出发,又回到人性,是对无私亲情的感恩。

  在《师恩,似清溪长流》一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与这五位老师之间的师生情,是难得的一篇怀念文章,读来生动,令人深思。这五位老师分别是:

  启蒙——留校的民办教师。在唐尕公社阳洼附中,记忆里留存了启蒙教师。

  面批-----眼镜吴老师,我从来也没有忘记,那一位教会我写作文的中年男性教师。

  补课——右派英语老师。

  从严管教——高三的班主任。

  撇京腔——大学里的女教授。

  凭借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她还以赋的形式,写出了一批精湛的悼念性的文字,如《祭父文》《祭李自功先生文》《宋氏碑文》等。还有情深意浓的悼念性散文《三叔轶事》《忆先恩师家芝先生》《怀念我的另一位父亲》《忆朱万存先生》等都令人泪目。

  文集中还有一篇《路过沈从文的视界》,在字时行间,都能读到她对人性的同情、悲悯,对作家作品深刻的剖析。

  “所有的凶险、不利,在作家笔下淡淡带过。我们才能得以平心静气地浏览水手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玩味水手们日常生活的卷轴画幅。作品中,柏子的形象是立体的,活活泼泼的生命。貌似柏子们主动寻求而过的生活,是他们存活状态的一个写照。为什么,不去选择离开凶险水面的别样的生活;为什么,不追求明媒正娶,安稳度日,却只去追求野合;为什么比较过后,舍弃金钱而追求一夜的抚慰……这无数的问题,是白描之外的色与味,让人回味良久。”

  作品是心灵走向心灵的道路

  林红卫说:

  诗,当是人自身生命喧嚣的精神投影。

  诗,当是人与现象世界复杂交通的精神连结。

  诗歌汹涌澎湃的激情永远随着生活之流奔腾向前。它从不崇拜任何偶像,它厌倦凡俗的视物为芥,弃时如砾,宠辱不惊,陈陈相因,它以生命和热血迫寻着天上人间自然、自由、真善的乐土,纵然天荒地老,亦不变初衷。(《自选诗集〈水中青苹〉自跋》)

  她还说过:

  回望来处,一路风尘。是阅读带给我心灵的慰藉,生命的灵性;是写作给了我疏浚的渠道,自我满足的摇篮。

  感谢读写,成就了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画像》)

  那么,什么是好的散文,或者好的散文当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也是在写作阅读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无疑,我以为好散文当具备八种美的特质:

  小溪般的恬美

  高山般的沉郁

  幽谷般的空寂

  大漠般的雄浑

  江河般的壮阔

  长天般的辽远

  草木般的精神

  宗教般的凝重

  去蔽,去伪;表现真、表现美;表达对世界的观感,表述对生命的顿悟——这是一个散文写作者应坚持的写作立场和坚守的一种品质。

  假如以此来观照,《半城月光半城河》有着其中多种特质。

  韩东在一次访谈中说:“作品出自作家、艺术家之手,它的意义实现只在被接触的瞬间,这个瞬间可能历时很长,也可能瞬间就是瞬间,这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这种;‘接触’并不是一种视而不见,是真的理解、了解、感觉或者感悟到了。作品是心灵走向心灵的道路,我们通常的鉴赏、把玩、解读、阅读与此相比都不能算数,通常而言的对艺术品的观看与此相比就是一种视而不见。只有认定这个瞬间的存在,我们在不理解的时候才会怀有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是有利于真实的接触和理解发生的。”

  作品是心灵走向心灵的道路。读《半城月光半城河》感觉正是如此。(张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