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河月光半河城》序
本书作者林红卫,系西北师范大学1992年成人教育学院毕业生,兰州一中高级语文教师。孙一峰先生和我编选教育工作者诗选《星河烛影》时,曾从敦煌文艺社出版的林红卫诗集《水中青苹》里选取了四首现代诗。今红卫的散文集《半河月光半河城》即将付梓,嘱我作序。读后,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俗话说:无情不成文,读《半河月光半河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充溢在文字间的饱满的情感。情感乃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原动力。我从这位六零后作者的散文中,读到了师生情、爱情、亲情、友情、读到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及感恩之情。诸种美好的情感在她笔下涌动,不少篇章读来都令人感动。列夫·托尔斯泰曾以感情记忆的沉淀、感情记忆的唤醒、感情记忆的外化来阐释文学创作的发生原理。《半河月光半河城》再一次形象地验证了托尔斯泰关于文艺创作的那个著名论断:“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灵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正是这样。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作者亲身经历中打动了她的那些生活细节,红卫所亲历的诸多打动了她的瞬间,都被她敏锐地感受并捕捉住了,连同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心中积聚、沉淀、发酵,这些“感情记忆”被她细腻、形象地化而为生动的文字,就有了这部《半河月光半河城》。她在《深情凝眸,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您的热血》里写道:南方冬季暖炉旁,与姑姑姐姐们拉家常时弥漫的温情,南岳半山白月光里,与表弟堂妹一起感受松涛山风。而《山川的太阳》则再现了:通渭咸水河冰层消失后留下的细细碎碎的沙画,大嫂撤退的空城里留下的寂寞伤感,初夏的玫瑰里记忆着的友情爱情……《灵翔栖云山》里有这样的记述:是时光让我们交融,是岁月让我们相濡以沫,是寒夜风霜让我们更加深刻,是人间真情让我们更加灿烂阳光,我们一起走着。我们一起活着,在今生的风雨中,在今生的晴空下,生生相依,永远心相依偎!在《父亲》里有这样的深情的文字:他曾经叱咤风云过,他也曾显赫辉煌过,但最终如同一株扎根在黄土高原的树,藉他自己和儿女的生命,根深叶茂着,蓬勃生长着,因为这也是炎黄子孙的领地,用父亲的话来说,在哪里都一样!这种生命里无欲无求的大爱,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是极常见的,而正是这平凡的千千万万人,在无私地建设着祖国,成就着民族的千秋大业。
其二,“形散神不散”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却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成功之路。长年不间断地自主写作和指导中学生作文的教学实践经验,使红卫在散文立意上对“形散神不散”的手法体味深入,运用娴熟。她的散文或以小见大,或以点带面,或画龙点睛“立片言以据要”,或反向立意收出其不意之效果,纵使看似散乱的生活记事,也总能够将那些精彩的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串联起来,灵活驾驭,使之成为一个个文字的生命有机体,文章里多见思想的闪光。
《尕玉莲的阿娜》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发生在玩伴尕玉莲的阿娜身上的几件琐事,刻画了那个年代偏远山乡一个孤弱无助的穷苦妇女的悲苦命运,揭示了“反贫困”这个世界性的重大社会主题。《尘世的温暖》则通过一封未曾拆开的信和一条微信的绝情的文字,及几次吃长面的感受,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脆弱或优良传统之失落,呼唤“尘世的温暖”归来。
《一场翻案的夜雪》,记叙了2018年某日黄昏作者对落雪形态的重新发现,反向立意,冲破既有掌故带给人们的定势思维,为因说下雪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蒙羞的谢公子翻案,并由此扩而大之:“今如我等所谓专业技术人才,若用不知变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去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那自然就会如谢氏望族的长辈,闹一个天大的笑话,也未可知。更不用说,为师者,教授课业,若思想固化,不能继续充电,活学活用,启发鼓励,自然就会让天性聪慧、枝叶舒展的学子,坠落于万劫不复之深渊,更何谈乎培养人才。”。
在红卫的这本散文集中,回忆性散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将情节片段联缀而成文者,比比皆是。如《关注琐屑 黄土化金》《踪迹》《弘毅人文槐先生》《三叔轶事》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三,在散文的选材和开掘上,视野开阔,兼收并蓄,内容丰富,并且善于思考,努力去发掘生活表象背后的哲理蕴含,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从山河风物到日常生活,多层面地表现了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景况与精神诉求。
《半河月光半河城》包括了“走过风景”“风物览胜”“闲情偶寄”“人海觅珠”“情系此生”五辑,从题目上即不难发现作者选材的广泛性。她关注自己的工作单位——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的发展,弘扬弘毅文化。与之相关的散文有11篇,如《弘毅守护人》《弘毅人文槐先生》等。尤为可贵的是对近现代为甘肃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如刘尔炘、水梓、邓春兰、赵元贞等,都有独立成篇的记写。
《半河月光半河城》中,还有一些为从日常见闻或阅读引发的随感类散文,如《狗狗趣事》《羊年搬家》《挤公交》《虎年的小确幸》《擦肩而过》《一场翻案的夜雪》《路过沈从文的视界》《走近宋庆龄》等,或表现某种情趣,或呈现出追理、探究的色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以社会进步为己任,关注时代变迁,着眼于“变”去发现素材、立意行文,如《也来说说黎家店》《尕玉莲的阿娜》《尘世的温暖》《另一个世界的月亮》《达里加山的天路》等;其中一些篇章直面人类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如《尘世的温暖》《另一个世界的月亮》等,读来发人深思。
记游写景类散文在《半河月光半河城》中为数不少,如《山川的太阳》《南岳纪行》《东乡,美丽的雾凇》《康县漫笔》《灵翔栖云山》《金城之春》《秋日兰山私语》等等,由于观察细腻、取材独特,常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为教师作家,同时又是女儿和母亲,自然少不了对于亲情和师生之情的记写与发掘。《父亲》《怀念我的另一位父亲》《牛奶的味道》《深情回眸,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您的热血》《小小女儿试飞了》等亲情散文,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动容;而《师恩,似清溪流淌》《周末,开个party》等篇,则给我们打开了另一片纯真圣洁的天地。《师恩,似清溪流淌》选取作者求学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五位教师,截取精彩的生活片段,通过对他们不同性格和行为的记写,感念师恩,反映了几位老师的优秀作为与自己成长的直接关系,歌颂了他们崇高的爱生敬业之情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周末,开个party》表现的是孩子们的友谊和清纯的家庭乐趣;也从侧面表现了作为教育者的作者夫妇对女儿个性成长的精心培育。
其四,林红卫作为经常写诗的人,诗歌写作必然会对她其它文体的写作产生影响。她的散文写作手法呈现出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特色,从《半河月光半河城》的不少篇章中,都能够读出一种诗意的美。诗的素养从对生活的概括力和语言的感染力两个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她的散文写作,在文字的成色上表现更是明显。
记得有人说过,文学创作是一个生活心灵化和心灵生活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而生活素材须得通过心灵之光的烛照和精心构思,方可孕育成文。幼小在邵阳老家生活,少年时代随父亲单位在甘肃临夏(古河州)乡镇读书,后来考进甘肃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奋斗进省城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六零后人,林红卫的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代人经历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被她敏感的心灵感知,并被她诗的心灵艺术化了。于是,化作笔墨的潺潺流水,化作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情感的变化、岁月的更迭。
《再别河州》里有这样的文字:
“那个地方,是此生来来回回,永不疲倦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山高水长,永不能忘恩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慈母翘首,日夜盼儿回归的地方。
那个地方,姊妹兄弟群居,亲情浓郁,滋养生命的地方。
古老的大夏河边,爽风飒飒;年轻的东郊公园,花香馥郁。在勤劳的母亲坚守的古河州城里,有我永远的归宿。八千里路云和月,风尘仆仆,角色变换,我们在完成着此生永恒的使命。永远不变的将是,生命的溯回。”
她在《开满天空的映山红》里这样写道: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当我带着八岁的女儿,回到邵阳泉塘。才真真切切发现,在老家泉塘这个世界里,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此地被牵念,被记挂。那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面容,那一颗颗火烫又热情的心灵,那一扇扇敞开的简朴的柴扉,那一碗碗色泽丰富的土菜……都在无言里诉说:欢迎欢迎,接纳接纳。就如同我们,数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永远不曾缺席他们的生命。
在《深情回眸,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您的热血》里有这样的文字:冬末,山川清寂而辽远,极目天际,由地面白菜苔冬旱菜的脆嫩,向天宇飞翔的鸥鸟黄鹂,活力蓬勃,坚忍待发;春来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云山在崀山在那些不知名的山坡上蓬蓬勃勃燃烧;初夏,铺天盖地的早稻扬花了,淡淡的稻香,弥漫了整个山川丘陵村落;秋深了,当黄昏的雾气迷蒙了夜色,塘里静卧的水牛,忽而“哞”地一声,抖着满身的银珠,准备返回自己温馨的牛圈。
正因为“诗”的加入,那些写景格物的文字,才显得灵动飞扬,那些写人记事的文章,才更韵味深长。她在《大观园四季之美》里写道:
“月亮升起来,再升起来……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东面的楼房,树木,草坪……全部都荫在浩浩荡荡的如水月华里,浅浅淡淡的雾气,朦胧着,飘摇着,一种全然不同于白日梦幻之感,让你轻轻松松,就丢失了自我,融入一派安闲静谧之中。轻轻走着,漫漫思绪已过千年,回望处,无所遮拦的月华盈盈不休灌注灵魂,竟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本性是诗人,看到十六的圆月亮,她马上有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这金黄的圆月,是照耀过六朝古都的圆月,是照亮翠翠心房的湘西圆月,是鲁迅笔下照彻鲁镇水乡的圆月,更是三十年前照射过兰州铁道学院青春少年心房的圆月。”
秋天的枣树挂满诗意,在作者的笔下,冬天的枣树诗意更足:“热爱枣园的四季,冬春是虬枝铁杆,风雪严寒里意志坚强;夏季是绿焰似火,恣意燃烧,蓬勃生长;秋节来临,奉献一颗颗红心,初心亘古不变。
在这园子里,有严寒中沉静的隐忍,有春风里淡然的谦让;有花朵盛开的馥郁,有硕果香甜的梦想;有少年青春的活力,有师长毕生的信念;有未来生活的安置,还会有余生弥漫的书香。枣园树林下,涵养着一种最美的生活意境。”
“昨夜的积雪,似旧梦轻轻覆在褐黑色的枝干上,雪白与褐黑层次分明地相拥着,再衬以瓦蓝的天空的背景,一幅幅绝美清新的水墨画,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如诗如画,亦文亦诗,作者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了!
以上,是我读《半河月光半河城》的粗略印象。
新世纪以来,我国散文界呈现出新的活跃气氛,散文理论也有了突破。陈剑晖教授提出“诗性散文”理论,认为所谓“诗性”“主要指散文必须具备的一种美质和独立的品格。它是本原性的存在,是散文的生存品质和历史品质的最为具体和生动的呈现,也是散文对于功利性和世俗化的超越,是审美和精神的超越”。散文“诗性品格”的提出,在散文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新的变化不知红卫注意到没有。我觉得有没有诗性(不仅仅是“诗意”),对于散文写作十分重要。在这里谨与红卫共勉,期待她更好的作品问世。(彭金山)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