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热点

周明全:冯玉雷的田野、视野和文本

2025-05-21 11: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周明全

  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甘肃网联合主办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11)“《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将在兰州举行。

  该活动邀请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城,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作家张存学,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叶淑媛,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高级编辑、作家刘君,以及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二级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进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

  冯玉雷的田野考察、研究及文学创作直指大文化,甚至关涉到华夏文明探源,这使得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学术视野、文化视野和文学视野。众所周知,昆仑神话系统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故事最丰富,影响最大,《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诗经》《楚辞》《史记》《越绝书》等各类文献中多有记载。昆仑山是华夏民族圣山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宇宙中心,从古至今,历代史学家、地理学家对昆仑山地望都进行研究。尽管汉武帝根据上古地图和图书资料将于阗南山和葱岭(帕米尔)定为昆仑,但历代学者还是有不同观点。昆仑神话及昆仑山地望至今仍然是文史学界的重要话题。冯玉雷在长篇小说《禹王书》中写到马衔山84次,祁连山33次,积石山20次,三危山15次,他认为这四座名山都与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存在某种联系,而在《从玉料掌控视角探析昆仑神话形成及相关问题》更是细致入微地论证,认为“昆仑神话及地望雏形随着齐家文化在陇山地区发生,继而在向西发展中与位于陇中高原、盛产美玉的马衔山结合,在齐家文化中期,又进入河西走廊,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到达敦煌地区。昆仑山三个代表性地望陇山、马衔山及三危山分别对应着齐家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都与玉矿资源地有关,而马衔山就是夏代前后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郭大顺研究员审读此文后感慨说:“将考古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很有功力!”这是点睛之笔,鞭辟入里,深中肯綮。《禹王书》是文学文本,却以深厚的考古学、神话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为基础,用文学手法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体现了独具一格的、重建本土文学文本话语权的“先锋性”。

  前不久,《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作家作品研究”栏目编发了两篇研究冯玉雷小说的学术文章,作为该期栏目主持人,我写了一段主持语,我觉得主题非常切合“《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我在主持语中说,赵毅衡先生曾称冯玉雷《野马,尘埃》是中国文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种“博学小说”“学者型小说”,《禹王书》是一部开创中国文学新体裁的小说;我给《禹王书》的推介语是:“根植传统,放眼中西,推陈出新,气象宏大,终成一家之言,开文学新风尚!”

  我们都在强调冯玉雷小说文学文本的开创新性价值。

  朱忠元教授探析冯玉雷长篇小说《野马,尘埃》的叙事艺术性借用刘熙载论评庄子文的用语——“殆得‘飞’之机者”,并且以此为文章标题,可见朱教授捕捉到了《野马,尘埃》与庄子散文在艺术精神上的共通点“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在艺术世界中自由驰骋时呈现出的状态是结构的“飞”跨、意象的“飞”腾以及语言的“飞”动。朱教授还提出另外一个耐心寻味的问题,亦即“冯玉雷的西部叙事已然形成一种大开大阖的写意、上下翻飞的狂野的立体造像,”“从一定意义上讲,冯玉雷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西部叙事的存在,是纸上西部和敦煌的一个特殊存在、奇异存在和别样存在。”

  李生滨、胡娟在《超越时空的文化追寻——评冯玉雷“锐小说”<熊图腾>》中探讨冯玉雷近年来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实验性和探索性。2021年第6期《大家》发表冯玉雷小说《熊图腾》。动物界中,熊因为体能强大和冬眠特性(这在史前人类看来是死而复生的象征)而被崇拜。大禹之父鲧被杀后化为黄熊;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挖掘时,女神庙已毁,但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从遗迹看到神庙建筑顶部面向北端坐着一雕塑大熊,对面有猛禽鹰的雕塑。冯玉雷根据郭先生考古挖掘时所见情景,写进《熊图腾》,努力把考古与现实“现实”焊接,为“中山桥”赋能铸魂,强化玉文化、熊图腾以及隐秘记忆的历史存在,使其成为连接史前、古代与现在的“文明之桥”。

  “《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的学术主持由冯玉雷担任,由此可见,这次活动要探讨的是“从田野到文本”的学术问题,冯玉雷的长篇小说《禹王书》仅仅是一个缘起。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深受人类学、考古学、敦煌学等多学科学术成果的滋养。他在微信中经常提到郭大顺、郎树德、邓淑苹、王明达、叶舒宪、刘云辉等各界学者。2024年11月13日,他配一组精彩古陶照,发微信说:“彭兆荣教授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学者,智商高,情商要高,这次即将在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座题目是《文学民族志》,心想往之,虽不能到现场去听,但能想象到有多精彩。他的睿智和博大常常让我们的精神旷野无限拓展,能感受到大海的雄阔激荡和高山的巍然豪迈。我一直认为,不管做学问,不管做什么学问,也不管做三百六十行里的哪个行业,都是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内外兼修,会心一笑,像大海中不断出现的波涛。兆荣兄是这样,人类学会中的另外‘两驾马车’也是这样。彭兆荣兄与叶舒宪师、徐新建兄合作多年,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但情同手足,志同道合,是为君子群而不党。做学问进入这个境界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是道,是大音希声,是无边无际的苍茫,也是一草一木的生动。”

  这篇短文虽然字数很少,但涉及到的命题却很大。我想,这也是冯玉雷邀请各领域专家,策划、举办、主持这次活动的意义之所在吧!

  作者简介:周明全,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于云南沾益。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家》杂志主编。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百余篇。著有《“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中国小说的文与脉》《第七代批评家》等五部专著;策划主编《“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等多套大型文学批评类丛书。获《文学报•新批评》年度优秀评论新人奖特别奖、2020年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批评家奖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