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美文

《中国校园文学》期刊发表杨建仁文章《玉兰花开香满园》

2025-05-09 15: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玉兰花开香满园

文/杨建仁

  在象征着人生耕耘与收获的芒种时节,我慈祥而善良的母亲王玉兰,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带着对儿女子孙的深深牵挂,带着对亲朋好友的不尽思念,永远离开了鲜花簇拥的世界,享年九十二岁。

  我母亲的一生,是一部写满通情达理、任劳任怨的大书。

  1933年11月22日,母亲出生在兰州的一个普通人家,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度过了艰难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便开始跟随姥爷、姥姥操持家务,生活的艰辛过早地磨炼出了她坚强独立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德。1951年,母亲和大学毕业的父亲结为伉俪,开启了温暖而幸福的家庭生活。

  和父亲相濡以沫的日子里,母亲总是全力支持父亲的事业,精心照顾父亲的生活。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随父亲先后举家在甘肃兰州、陕西西安、甘肃天祝、甘肃永登多地生活,鼎力相助父亲在农业、畜牧业、生态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了让我们姊妹六人能够接受学校的教育,她和父亲想方设法,将我们六人同时安排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学习,这在20世纪7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六姊妹长大后,都走上了各自心仪的工作岗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母亲为此付出的心血,巨大到超乎想象。

  由于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家生活全靠父亲的工资支撑。但母亲治家有方,勤俭为本,将全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对待粮食、菜叶乃至每一滴水,就像对待稀世珍宝一般,从不浪费。所有的剩菜、剩饭几乎是她一个人悄悄地吃完。而逢年过节,母亲总会端上好吃的食物让大家分享。小时候过年,我们六姊妹都会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那些衣服带着母爱的温暖羽翼。大孩子穿完改改,小的接着穿,哪怕是旧衣服,经母亲之手,也总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

  父亲长年在草原、高原等偏远地区从事科研工作,家里的所有事务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在我们家落户农村的七年时光里,父亲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母亲既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又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那时我妹妹才刚刚出生三个月。尤其是大会战期间,母亲每天必须早上五点起床给我们做好饭,然后徒步二三十里路去劳动,晚上归来时常常是星光满天。母亲的隐忍和吃苦就像永不熄灭的灯塔之光,深深地刻在我们儿女心中,绵延不断地影响了我们三代人。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母亲总是给每个人以更多的关爱、尊重和个人空间。将儿女们拉扯长大后,她又把温暖的目光投向孙子辈和重孙辈。闲暇时,她会为这些小辈们编织小毛衣,做双小布鞋。每当节假日,都招呼子孙们到家里来吃她做的炸酱面、拉条子、饺子,就在她发病的前一天,还包了不少饺子等待儿孙们来品尝。

  母亲对待别人也是如此,她经常无私地帮助别人,但从不需要任何回报。她嘴边常常说着一句通俗但很有哲理的话:“花着花着,菩萨给着,抠着抠着,窟窿等着。”那话语就像一颗朴实却充满力量的种子,播撒在我们心中。

  母亲一生豁达乐观,不追求一时的富贵,而注重一世的富足。她从来不羡慕谁,也从来不嘲笑谁,内心干净清澈,做事公道公平,尽管心里写满了艰辛,但脸上却看不见风霜,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十年里。她和儿孙们朝夕相处,尽情享受着属于她的天伦之乐。她常常欣慰地告诉我们:“你爸爸没有享受到的福,都让我双倍甚至十倍地享受到了,我真的太幸福了。这一生有你爸爸,有你们儿孙,我活得太值了,也太有福报了。”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返璞归真,也是一种多么弥足珍贵的岁月奖赏。

  母亲,今生今世我们再也无法陪伴您了。曾经,您手拉着我们的手在晨光中蹒跚学步;现在,我们多想拉着您的手在夕阳下谈笑散步。但是,这一切人间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愿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忽然感悟,人生就是一场悲伤的告别。这场告别不是一时撕心裂肺的伤痛,而是一生无法治愈的潮湿。

  母亲生我们时,剪断的是我们血肉相连的脐带,那是生命最初的悲壮。像一首激昂的序曲;母亲离世时,剪断的是我们情感的脐带,那是生命无尽的悲痛,像一首哀伤的挽歌。

  如果生命是一树花开,母亲便是一朵最灿烂、最耀眼的玉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