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古人开学也交学费穿校服 仪式感甩出现代几条街

2024-03-14 17:00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古人开学那些事儿

  走过新年,春天正来,沉浸在寒假时光里的莘莘学子又背起书包开始新学期的校园生活。知识经济时代,但凡遇上开学季,各地学子都会搭乘不同方式的交通工具,带上书包行李和父母精心准备的零食特产重返校园,为实现理想而逐梦他乡。

  然而古代受生产力制约,既没有火车飞机,也不具备自驾出行的条件,远途读书十分辛苦。但是,古人开学却远比今天庄重,从离家之前到入校以后,全程透着满满的仪式感,委实把现代社会的开学模式甩出几条街。

  自古至今,入学皆需准备学费,这既是对授业教师辛苦付出的酬劳,也是对知识有价的一种诠释。古人将学费称之为束脩。作为六礼之一,束脩早在孔子时代就已施行,《礼记·少仪》中有言: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束脩也是古人开学时缴纳学费的最早溯源。古代学生缴纳的束脩一般以实物为主而鲜有钱币,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多数寒门学子只能以物代之。此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发行量逐年增加,束脩也慢慢改为铜钱或银两。

  现在的学生开学后都会收到校方准备的校服,不但款式相同,而且形制也几无差异。其实,古人为表示对读书人的尊重,也在开学前准备一套正式的校服,名曰“青衿”。“衿”的本意是指汉服的交领,而青衿就是青色交领的深衣。《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应是“青衿”一词的最初来源。“青衿”作为校服的代名词由汉初学者毛亨首次提出,他在《毛诗故训传》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其后,北周的庾信在《谢赵王赉息丝布启》一文中再次说“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雩沂之舞”。由此可见,古人开学穿青衿,犹如今人返校穿校服,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校服和学费准备妥当的同时,还要带足路费。古人出行艰难至极,徒步返校少则数天,多则数月。所以,古人游学需要足够的路费方能成行。这笔费用,古人称之为“盘缠”。因为古代的铜钱基本为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古人在出门办事之时,常用绳索将钱币成串吊起来,把铜钱缠在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高效,因此古人将又“盘”又“缠”的旅费比喻为“盘缠”。

  一切准备就绪,开学便可提上议程。各地学子会背上书包奔赴远方,古人把这样的书包叫做笈囊。《说文》中对笈的解释是,从木,及声,读若急,字亦作笈。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这便是新式书包的雏形。

  现代形式的开学流程基本是报到制,即为登记办理入学手续,举办一场隆重而庞大的开学典礼,此后正式开启学习生涯。但古代开学的仪式却更为庄重,主要包括正衣冠和开笔礼两大环节。而开笔礼又分为朱砂开智、描红开笔、击鼓明志三个部分。如朱砂开智时,授业老师会把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子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寓意学子自此启智明理;再如描红开笔时,学子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写入学后的第一个字;又如击鼓明志时,学子们依次排队走到鼓边,擂鼓的同时高喊人生理想。

  由此来说,古人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与今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生梦想的执着追求,才使得历朝历代从不缺乏博学大儒,他们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因而能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刘中才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