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洮砚在瓜州的新生与嬗变

2024-01-03 08:50 来源:酒泉日报

  洮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自唐代起便因碧绿如蓝、雅丽珍奇成为皇室文豪、富商巨贾的珍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个传承1300多年的古老艺术形式,从原产地卓尼县跨越千里来到瓜州。

  瓜州以其广阔的胸怀和敏锐的文化触角,接纳并根植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是用卓尼县洮砚镇洮河北岸喇嘛崖一带在古生代泥盆纪天然形成的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雕刻制作而成的砚台。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有“鸭头绿”“柳叶青”“鸊鹈血”等品种,其中带有黄膘的尤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赞,绿色中含有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云霞风漪,美妙绝伦。若将磨好的墨贮于砚中,经月不涸、不变质,堪称神奇。宋代书法家米芾著《砚史》云:“通远军觅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

  洮砚,自唐代起,便以其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文人墨客的心头好,饮誉海内外,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河南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陆游有诗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黄庭坚赞曰:“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洮砚村的洮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陈列室,“龙凤呈祥”“敦煌飞天”“玄奘取经”“张芝挥毫”“榆林窟”等题材的洮砚摆满展柜,大大小小雕刻精美的洮砚造型独特,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人物山石、花鸟鱼虫、松柏瑞兽等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而在另一边的洮砚雕刻工坊,村民们正在洮砚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瑞天的指导下,对洮砚进行雕刻、打磨、抛光。这里已成为广至藏族乡助推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洮砚文化展示、洮砚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乡上有融合发展中心,我们培训、雕刻制作有了场地,全村的手艺人可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省工艺美术大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代表性传承人杜瑞天说。

  “鼓励群众传承洮砚技艺,争取资金建立融合发展中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党委书记周文剑说。

  洮砚对于瓜州县来说,是一个“迁来的产业”,源自九甸峡库区移民工程的实施。2008年,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县7乡23个行政村1936户9193人搬迁至广至藏族乡。具有洮砚雕刻手艺的1000多名群众携带洮砚原石到瓜州,这些原石成为他们在新家园延续故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瓜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在各种文化开放、交流、融合中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洮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瓜州县着力促进洮砚文化保护传承,在广至藏族乡先后建成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洮砚加工厂、家庭式雕刻室及展房。随着瓜州洮砚知名度不断提升,洮砚产业已成为广至藏族乡的一张特色名片。

  瓜州县深入挖掘培养洮砚雕刻人才,以广至藏族乡人才实训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育“匠心”、提升“匠能”、铸造“匠魂”,由杜瑞天、马太学等一批非遗传承人牵头成立洮砚协会,为刻砚人提供专业的指导,让洮砚雕刻技艺真正成为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2020年成立了瓜州县洮砚协会,在洮砚村建成洮砚产业园,村民们在这里一起雕刻,统一出售。”省丝路洮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特聘教师马太学说。

  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的建立让洮砚产业在瓜州稳稳扎下了根。在这片全新的文化土壤上,碧绿如蓝的洮砚石汲取灵感,雕刻者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以敦煌壁画和瓜州张芝、玄奘、石窟、边关等元素为题材,将丝路文化和洮砚制作技艺融合,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艺术产品。

  2020年,广至藏族乡以“支部+合作社+协会+党员+农户”发展模式,成立洮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洮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洮砚雕刻室、电商销售中心和切割车间等工作室,累计生产洮砚作品800余件,实现销售60余万元。通过书画江湖、中国作协之家、万达文旅在线等平台,形成雕、评、卖的产业链,让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通过新技术、新媒介踏上传播“快车道”。

  着眼于促进洮砚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让绝技不绝、人才不断,瓜州县突出分层培育,采用“工艺美术大师—乡村工匠—培育对象”梯次培养模式,开展“乡村工匠”教学指导,为洮砚产业储备好乡村实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洮砚上的丝路文化非遗项目”引入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课堂,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新模式。开展“大手牵小手,传承洮砚非遗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洮砚雕刻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和精神内涵,激发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

  “我们通过打造研学基地,举办研学活动让更多人认识洮砚、走近洮砚,让洮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周文剑说。

  从“绿色灵感”到“文化符号”,洮砚在瓜州经历了新生与嬗变。它的故事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见证着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马白玉 赵小龙 张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