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收藏考古

“简”述汉代河西水利建设与西域经略

2023-11-14 16:39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

图片

  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简一枚(简号Ⅱ90DXT0115④:34),该简完整,长23、宽1.9、厚0.2厘米,胡杨材质。两行书写。此简为传信简,讲述了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由中央御史大夫下发给敦煌郡的诏书,要求在敦煌郡塞外穿治漕渠,通渠转谷之事。此简反映了汉代在敦煌郡漕渠的建设和对西域地区的经略。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图片

  简文大意

  首先,传信是秦汉时期朝廷公务人员在出使、巡行及办理有关公务时要求所到各地给予通行、过关、乘车、食宿等各种方便和特权的公文凭信。此简记载了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由中央御史大夫下发给敦煌郡的诏书,要求在敦煌郡塞外穿治漕渠之事。

  其次,作为传信简,简文中明确规定了沿途提供传车的规格“为驾一乘传”,何谓“一乘传”?《汉书·高帝纪》载:“(田)横惧,乘传诣雒阳。”注引如淳曰:“律,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急者乘一乘传。”即此传信所用规格为四马下足的车,其速度要比一般的轺车快。而从这封传信的签发日期甘露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到持传人经过敦煌悬泉停留时的日期七月十八日之间仅用了23天,这也说明这封传信传送时间之快和传信内容之紧急。

  最后,“外卅一”是该传信的编号,也就是第三十一号;御史大夫万年是该信件的签发人,同时传信要求自渭城后依次传递,并为持传人和随从人员提供相应的传舍条件。

  结合历史背景,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乌孙内部发生内乱,汉廷在得知乌就屠自立为昆弥后,即刻派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欲从敦煌出发平息乌孙内乱。《汉书·西域传》载“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此简所记载的内容正与之相关联,即汉使在解除乌孙危机后,到了甘露四年(前50)时,汉廷仍在敦煌郡塞外穿治漕渠,转运粮草,以此来经营西域。

  “牍”延伸

  汉代在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除了用于农业开发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西域地区有重要联系。特别是敦煌“郡当西域空道”,作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联系交往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自汉武帝列置河西四郡后,便一直将敦煌作为通往“西北国”的重要门户。特别是到了汉宣帝时期,由于乌孙内乱而引发的汉匈危机,致使中央王朝派遣军队,屯积敦煌。史载“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即派遣使者作考察标记,在敦煌塞外引河水而进行的水利工程。从出土悬泉汉简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管窥一二:

  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樂官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軍吏遠者至敦煌郡,軍吏晨夜行,吏御逐馬前後不相及,馬罷亟,或道棄,逐索未得,謹遣騎士張世等以物定逐各如牒。唯府告部、縣官、旁郡,有得此馬者,以與世等。敢言之。 Ⅴ92DXT1311④:82

图片

  悬泉汉简Ⅴ92DXT1311④:82图版 |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此牍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四月十八日酒泉郡乐涫县令发出的一份通告,内容是破羌将军、穿渠校尉、冯夫人一行人在经过酒泉郡时,乐涫县派出人马送迎,由于日夜兼程,人困马乏以致人群走散,有些马匹累死在路上,有些则迷失不知所踪。因此,乐涫县令发出通告,希望各地都能予以配合,寻找走失的马匹。此简中所提到的破羌将军即辛武贤,冯夫人也就是冯嫽,穿渠校尉即主管“穿凿水渠”,负责水利的官吏。结合《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甘露元年(前53)乌孙内乱后为防止乌就屠的反叛,汉廷采取了“通渠转谷”的政治措施,利用漕渠在居卢訾仓屯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再如甘露二年(前52)的一封传信简,同样涉及“治渠军候”这一官职:

  甘露二年十一月丙戌,富平侯臣延寿、光禄勋臣显,承制诏侍御史曰:穿治渠军猥候丞□、万年、漆光、王充诣校尉作所,为驾二封轺传,载从者各一人,轺传二乘。传八百卌四。御史大夫定国下扶风厩承书,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Ⅱ90DXT0214③:73A

  此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马智全认为此简当为西去西域使者在经过悬泉置时抄录的副本,简文中的“校属”是西域校尉的属所;“治渠军猥候”则指的是专门负责治渠事务的众候。由于此简与上简中“穿渠校尉”到达敦煌的时间相距仅有半年,二者很有可能是紧密联系的。

  在明确汉宣帝时期敦煌郡塞外的确存在这样一条漕运的水利工程后,那么这条漕渠的具体名称又是什么呢?张俊民通过对敦煌地区出土简牍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简文如下),认为简文中多次提及的“穿海渠”、“敦煌塞外穿海廉”、“敦煌塞外穿临渠漕”等记载,正与史籍中辛武贤在敦煌郡塞外穿渠活动相印证。

  ·右吏士漕病死海濂? Ⅱ90DXT0214③:101

  甘露四年十月乙亥朔?

  穿海渠當舍傳舍? Ⅱ90DXT0215S:303

  ?刑士詣敦煌塞外穿海廉? Ⅴ92DXT1311③:228

  初元年八月戊子……

  御史少史任增詔迎護敦煌塞外穿臨渠漕…… Ⅱ90DXT0114③:463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海廉渠”东起于卑鞮侯井,向西到达居卢訾仓,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通渠转谷”。一般认为汉代居卢訾仓故址位于新疆若羌县罗布泊北岸的土垠遗址,1930年由考古学家黄文弼发现,并经过两次发掘后共获得西汉木简71支,这些出土简文记载了汉代西域都护属官、仓储、传驿、使节吏员往来情形。此外,土垠地处要冲,是西域境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分途点和交通枢纽;同时这里地处淡水与咸水的分界处,也是长途跋涉往来行人较为理想的休整之地。因此,从辛武贤选择以居卢訾仓作为“海廉渠”的终点,同样是出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量。

图片

  “居卢訾仓以邮行”木简 | 图源《罗布淖尔考古记》

  海廉渠作为一个由中央政府主持的水利工程,它起于汉廷用兵乌孙之际,但并没有因为战事的终结而停止,而是至迟到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时仍有使用记载。尽管海廉渠经历了数千年滚滚黄沙的掩埋已经废弃,但在简牍为数不多笔墨下却见证这段斑驳的历史岁月和大汉帝国往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张德芳,郝树声:《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

  [3]孟凡人:《罗布淖尔土垠遗址试析》,《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4]马智全:《汉简反映的汉代敦煌水利刍议》,《敦煌研究》2016年第3期。

  [5]张俊民:《汉代西域漕运之渠“海廉渠”再议》,《简牍学研究》第七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8年。

  [6]袁延胜:《悬泉汉简所见汉代乌孙的几个年代问题》,《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