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兰州西固汉代灰陶狗湮灭在历史尘埃里的秘密

20-07-24 10:5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常欢

  原标题:西固汉代灰陶狗湮灭在历史尘埃里的秘密

  汉代灰陶狗 (西固区文化馆供图)

  兰州西固金城公园李息将军依马而立的雕像

  在兰州市西固区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汉代灰陶狗。这是一件并不耀眼的文物,鲜为人知,但它的背后,却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100多年前,一名少年将军率军出征,渡河西进,闪击匈奴,“断匈奴右臂”,完成了大汉天子刘彻的梦想,成就了冠军侯霍去病的赫赫威名。之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经营西域,威震天下。史书记载了这些煌煌功绩,但更多的历史细节却湮没在历史尘埃里。而这件汉代灰陶狗的出土,能够让我们触摸到更多的历史细节。

  鲜为人知的“镇馆之宝”

  上世纪70年代,在兰州市西固区的一个工地上,建筑工人在施工中挖出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看起来有些特别,去除附着的泥土,人们发现是一只造型可爱的小“石狗”。原来这是一件陶土烧制而成的灰陶狗。1987年,这件灰陶狗被西固区文化馆征集收藏,后来移交到西固区博物馆。

  这件灰陶狗通高15厘米,身高8厘米,头高3.5厘米,重量不到1斤。陶狗整体十分完整,造型别致,两前肢站立,两后肢蹲踞在地,抬头平视,双耳上耸直竖,静中有动,似在瞅着主人,尾巴上翘弯曲贴在背上,神情放松,似在轻轻摇尾,一幅机灵可爱的样子。比起身躯,陶狗头部和颈部较大,但丝毫没有违和感,倒是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幼年小狗的形象。可见当年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这件灰陶狗虽然是国家二级文物,却是西固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3年8月,经王琦、赵志祥、贾建威等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灰陶狗,文物保存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灰陶狗鲜为人知。关于这件文物的资料,十分匮乏,互联网上更是没有丝毫有关它的信息。

  然而当我们把它放到历史地理大环境中去考察时,依旧能够从它的身上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段波澜壮阔的史实

  灰陶狗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其实它出土的地点,就自带历史密码。

  中国历史上,西汉初年,兰州以西、河西走廊一带并不为大汉所有,“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汉武帝时期,为解除匈奴威胁,决定西出黄河,“断匈奴右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西汉军队在河西地区接连取得了大胜,冠军侯霍去病彪炳史册,成就了“战神”之名。这是一段波澜壮阔,风云际会的历史。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础。

  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都采取的是“闪电战”战术,长途奔袭,直接攻打河西走廊匈奴的各个部落,数日内转战千里。一击得手,立即退走。

  霍去病退到哪里了呢?自然是大汉境内,黄河岸边的金城。

  霍去病在河西能够进退自如,一方面是战术得当,另一方面,是有大将军李息辅助,李息率先在黄河边寻觅合适的渡口助霍去病的军队顺利渡河,同时在渡口建立了一座大型攻防兼备的城池,使得汉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李息修筑的城堡就是西固城的前身,为汉代金城县所在地,也是汉朝在兰州一带修筑的首个军事要塞。

  其实,霍去病率军出征,并非两次,而是三次。第三次是为配合李息招降匈奴而来。

  据《汉书》记载,匈奴浑邪王密谋归顺汉朝,当时大行李息正统兵在黄河边上修筑攻防城池。大行是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李息接待了浑邪王派来的使者,马上派人飞驰京师,上报朝廷。汉武帝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将军霍去病领兵前往迎接。纳降如纳叛,果然,在部分匈奴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至此,河西一带才为大汉所有。

  此后,李息平定了兰州周边的羌人叛乱,持节符领兵镇守,拉开了兰州城建的历史序幕。取得河西地区后,汉武帝移民60余万充实边地,兰州一带得到了开发。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取天水、陇西、张掖各二郡置金城郡。西汉时金城郡所辖的十三县,有3.8万多户,人口近15万。移民实边,让西汉真正掌握了西北地区。大量外地移民,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开展,西北一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繁荣起来。

  从兰州一带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有铁犁铧、铁犁镜等农具和铁斧头、钱范,有陶器、铜器、玉器、石砚、砖瓦、漆器、白金瓶、钱币,以及珍贵的墨迹纸、残骨尺等等。透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能看到汉代兰州居民的生活状态:勤耕善战,生活富足,读书写字,生活惬意。西固汉代灰陶狗的出现,再一次印证了汉代兰州人悠然的日常生活。

  大汉帝国能够开疆拓土,凭借的正是耕与战,依靠的是士兵与农民。

  历史尘埃里的秘密

  宏大的历史容易被人记住,而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古人日常生活却往往难觅踪迹。

  幸好,古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陪葬品,让人们得以探寻千百年前的秘密。

  汉代崇尚孝道,厚葬风气盛行,有“侍死如侍生”的丧葬习俗,当时人们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墓葬中,尽量模仿活人的生活,在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如食物,有酒、粮食、水果、禽、鱼、牲畜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宏丽的墓室、丰富的随葬品,能保证死后在阴间可以尽情享用。

  西固汉代灰陶狗,属于动物俑陪葬品,很明显,它是一只宠物狗陶俑。为什么会陪葬陶狗?说明汉朝时期,西固一带经过开发,已经成为汉帝国的核心地带,长安一带的流行时尚已传到了这里。

  汉朝流行陪葬陶狗,与皇室有关。狗是汉朝的“时代宠儿”,汉高祖的父亲就是一个宠犬“达人”,汉武帝甚至建有“犬台宫”,犬台宫外又建筑了走狗观。

  东汉末年,汉灵帝更是典型的宠犬“发烧友”,传说他给狗戴冠系绶,使狗成为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

  汉代史籍中常以“鸡鸣狗吠之声”来形容某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民间还曾流传一本相狗奇书——《相狗经》,告诉人们怎样挑选一只优良的狗。

  透过西固汉代灰陶狗,我们能够看到汉代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许多的历史细节,它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反映出古人理想家园的一般模式。

  另外,崇尚写实是西固汉代陶狗造型的主要特征。

  自古以来,民间画工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狗”的说法。汉代灰陶狗是手工雕塑作品,雕塑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对狗的仔细观察,掌握了它们的动作特点,然后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才能创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陶狗形象,表现陶狗的性格特征,从侧面反映了汉代高超的雕塑技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文/图 黄建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省临夏县1.8亿元消费扶贫订单成功签约 甘肃省临夏县1.8亿元消费扶贫订单成功签约
  •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图)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图)
  • 天马行空·自在武威 灿烂“非遗”助推武威文旅 天马行空·自在武威 灿烂“非遗”助推武威文旅
  • 【“飞阅”中国】日出云海 “仙境”甘肃鸡峰山 【“飞阅”中国】日出云海 “仙境”甘肃鸡峰山
  • 拉开架势兴产业——武威天祝县发展特色农业综述 拉开架势兴产业——武威天祝县发展特色农业综述
  • 黄河水位仍然居高不下 汛情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黄河水位仍然居高不下 汛情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 第32届“春绿陇原·西固之夏”百姓大舞台文艺调演点燃盛夏激情 第32届“春绿陇原·西固之夏”百姓大舞台文艺调演点燃盛夏激情
  • 脱贫路上再加力 决战决胜奔小康——甘谷县脱贫攻坚综述 脱贫路上再加力 决战决胜奔小康——甘谷县脱贫攻坚综述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一
2   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系统团总支开展“与
3   甘州区:稳就业守好民生底线
4   《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设施保护条例
5   酒泉市税务局: 把纳税信用转化为“真
6   上半年定西新增市场主体12695户 增速达
7   七里河区检察院批捕两名以危险方法危害
8   电影故事片《八步沙》古浪开机
9   国网甘肃经研院自主研究撰写论文被国内
10   2020中国·兰州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周末
11   华池: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
12   雪域高原的坚守 ——邮储银行甘南州分
13   兰州市领导调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14   兰州市召开上半年经济工作通报座谈会
15   政协兰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