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名人

我会一直耕耘在艺术的沃土上 ——访画家高志国

20-04-02 09:2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常欢

  原标题:我会一直耕耘在艺术的沃土上 ——访画家高志国

  高志国作品 

  高志国,1958年6月生于甘肃兰州,号耘墨斋,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得到齐白石门下韩不言先生及何晓峰、李云山、董吉泉、邵灵等书画名家的指点,是著名书画家马西园、董戈翔先生入室弟子。其中,作品《兰州水上清真寺》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园林厂区春意浓》《金城新景》《吐鲁沟秋色》198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作品《黄河第一坝》1988年参加军队书画作品展览;作品《飞流直泄云雾中》2012年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作品《白塔山色秀》2015年参加中国伊朗艺术家作品联展;部分作品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宁夏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及中外藏家收藏。2014年、2015年举行慈善义卖,所得款项悉数捐赠给民族幼儿园建设等。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画家高志国告诉记者,这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高志国主攻山水,兼习花卉。他的画作注重笔力和墨韵,尤其钟爱以书入画的风格。他的山水画用焦墨作,继承了传统写意画的笔墨意趣。他的花鸟画勾写自然洒脱,极富盎然寓意。记者了解到,高志国的号为“耘墨斋”,他也“号”如其人,一直在艺术的沃土上勤劳耕耘着,且笔耕不辍。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绘画,喜欢用铅笔或蜡笔临摹书本上的封面或者插图,虽然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条件艰苦,但我的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他们是我步入书画之旅的引路人。”高志国的父亲也喜欢书法,为了让他有个艺术上的指导老师,他的父亲经多方打听,终于为高志国寻觅到一位启蒙老师,他就是省内知名书画篆刻家高照先生。高志国说:“高照老师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力让我十分敬佩,在他的教授之下我的艺术之路走上正轨。高照先生的艺术功底全能又深厚,记得当时高老师告诉我,国画与书法是一对孪生兄弟,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好的画家绝对不能厚此薄彼,一定要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将这两种技能融会贯通之后,就能达到‘用国画写出的字的美,用书法写出的画的妙’的境界……”多年来在高照先生言传身教下,高志国完美传袭了如何行笔、用笔,用墨、用色等过程,对自己擅长的画派也有了较深的见解。除了在高老师那里学习,上世纪70年代末,高志国又参加了原兰州军区后勤部举办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在这里他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画技法的学习,一方面又注重对中国画理论的学习。

  1980年,高志国正式拜书画大师马西园为师。“先生胸中自有丘壑,且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传统。”高志国说,“看马先生的山水画,可上追宋元倪黄(倪云林、黄公望),先生常用清戴熙的话语录作为题跋:‘宋人重墨,元人重笔。画得元人益雅益秀,然而气象微矣。吾思宋人。’马先生在焦墨山水画方面对我的影响很深。记得马先生曾告诉我,他年轻时常用家门口山坡上一种含有胶的泥土名叫‘红胶泥’,用它做练习书法的墨汁代用品,先用类似擀面杖的木棍用力搅和,和稠粥一样,再以唱戏用的银毛(胡须),用细铁丝扎到竹竿上,成为自制的毛笔,蘸上红胶泥汁,在大青砖上练字,既简单实用,又不花钱;即探索出了先生独特的风格,又成为困难时期成才的典范。红胶泥汁、银毛长笔最后就演变成先生用的焦墨墨汁和长锋羊毫。现代书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之后,国内画坛画焦墨山水者人数不少,但像马老先生运用地如此出神入化者,凤毛麟角。”

  回想起跟马西园先生学艺的那些年,高志国记忆犹新:“记得先生教画时,把作品让我们挂到墙上或放到地上,他仔细端详画面,再让我们把画放到案子上,挽起袖笼,换一支大一些的笔,蘸上墨,用力在画面上像打鼓一样,剁点子,看似胡抹乱涂。我等围观的人傻眼了,‘完了完了’,好端端的一幅画,让先生就这样‘糟蹋了’。但是你只要憋足了气,耐着性子看完了,画面的‘庐山真面目’才会跃然纸上。对先生来说,这个过程既劳神又费事,能不能‘出神入化’全在此。最后,细心收拾,落款盖印,一幅作品就算完成了。先生给我们这些学生、弟子们改画题跋时,行笔用墨也很讲究。学生们的画,画得细腻的话,先生对画面的勾勒、渲染,包括落款都很严谨,使画面统一得体;如果画面画得粗犷,先生提起大笔皴擦,大水墨渲染,水墨像脱缰的野马,能在纸上跑得‘一塌糊涂’,宣纸湿得都没法提起来,唯有等宣纸干些了,效果才全都出来了,真是神来之笔,最后落款也比较豪放,和画面很协调、很统一;先生给学生、弟子们的画作上补山石、树木、舟船、小桥、房屋等,或隐或现,或大或小,与画面非常之贴切,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上世纪80年代初,各种书画学会、协会的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出现。高志国在各位圈内好友的推荐下,先后加入了甘肃飞天书画学会、兰州市民族书画学会,成为学会的会员,参加书画笔会的机会多了起来。这期间,他还得到齐白石门下韩不言先生及何晓峰、李云山、董吉泉、邵灵等一大批书画名家的指点。众多良师益友的熏陶使他获益匪浅,激发了他对从艺之路的更多思考。高志国说:“我觉得搞艺术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交流多学习才会去芜存菁。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日本民间文化社团访问兰州,当时,甘肃飞天书画学会与这家日本民间文化社团搞了一次大型书画交流笔画,这次交流使我大开眼界,看到众多中外书画家挥毫泼墨,进一步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自那之后,为了支持高志国的艺术之路,腰腿残疾的母亲提前把砚台和墨锭放在她手边,为儿子研好一台墨。高志国把母亲的支持,看作进步的动力,画技日见长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志国的作品先后在《甘肃日报》《宁夏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兰州水上清真寺》还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家级展览,这对高志国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

  2013年,高志国退休以后,利用闲暇时间走出画室,上青海,下江南,过秦岭,飞赴泰国等地,游历名山大川,实地构图写生,在大自然中汲取养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千丘万壑的腹稿。高志国说:“虽然我生活在大西北,但我却十分喜欢浙派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笔法。”多年来,他的画上追宋元遗风,遍临古代名家名作的同时,单就黄宾虹大师的作品就临习了很多,画面题款多为《黄宾虹画语录》之内容。高志国对黄宾虹的焦墨山水,更是推崇备至。焦墨山水因其是运用浓重的墨、干枯的笔,来实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一种美学效果的画,相比较于水墨画,它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今涉猎者不多,而高志国知难而进。他的《飞流直泻云雾中》《山居图》《秋山访友图》等作品,以长锋渴笔行浓墨,引以金石书法之笔入画,笔酣墨饱,给人以浑厚古雅之感。

  作为一名回族画家,高志国熟悉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熟悉他所生活的兰州城和陇原的每一个人文景点,每一片蓝天白云……并由此产生为少数民族风格建筑、大西北写照的绘画情结。他笔下所描绘的少数民族代表建筑,使人们从他的画面中看到少数民族建筑的雄健、雅致和独特韵味。其中《兰州水上清真寺》进入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在《人民日报》上发布作品要目,还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收藏。

  2019年初,高志国的恩师马西园先生逝世了。提起自己的恩师马西园老先生,高志国无不动容地表达着崇敬和缅怀之情:“先生的丹青墨宝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的精神财富。如果把这些财富比作金山银山的话,足以享用一生、相伴一世。作为他的弟子,我将继续承袭传统的绘画理念,耕耘在艺术的沃土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2020 别样的求职返岗路 2020 别样的求职返岗路
  • 陇南: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陇南: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 新区至兰州段(中通道)工程全面复工 新区至兰州段(中通道)工程全面复工
  • 兰州石化熔喷布生产线将于本月底建成投产 兰州石化熔喷布生产线将于本月底建成投产
  • 甘肃瓜州:政策送上门 致富信心足(图) 甘肃瓜州:政策送上门 致富信心足(图)
  • 庆阳市第二、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2名队员凯旋 庆阳市第二、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2名队员凯旋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宕昌模式”酿就甜蜜生活(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宕昌模式”酿就甜蜜生活(图)
  • 武威:奏响“生态优先”进行曲 武威:奏响“生态优先”进行曲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
2   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开花结果” 榆中产
3   陇南:草莓“上网”记
4   景泰红水镇植树造林掀高潮
5   甘肃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重启迎客 暂开露
6   2020 别样的求职返岗路
7   靖远:大棚黄瓜走俏春季市场
8   陇南: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9   庄浪核桃产业“落地生根”
10   双管齐下 战“疫”战贫都要赢 ——合水
11   “屏对屏”教学 劳模战“疫”培训两不
12   李军:建设大数据平台的责任担当
13   全力答好药械安全和供应“疫”考难题
14   榆中“十大精致项目”提升城市品质
15   你就是我的“最强拍档” 85后夫妻丁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