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工作动态

就业扶贫小车间 展现脱贫大担当——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全力推动扶贫车间建设

20-09-07 17:27 来源: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编辑:靳佩佩

  一、背景情况

  甘谷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之地,是全国县治肇始之地,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建县史,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甘谷县是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教育大县、劳务大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辖13镇2乡9个社区405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95个,深度贫困村56个。现有人口15.97万户63.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77万户51.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706户16.62万人(经历年动态调整贫困人口为35922户17.08万人)。可耕地面积126万亩,人均1.85亩。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干旱少雨、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甘谷的真实现状。“半年庄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饱”是广大青壮年劳动者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手工业,带动全县劳务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劳务逐渐发展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年均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年创劳务收入20亿元左右。

  近年来,甘谷县紧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整县脱贫摘帽这一目标,坚持把扶贫车间建设发展作为扶贫与扶志的着力重点,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设立在村一级,打造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全力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使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以下两方面难题:一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者进城就业,而长年留守农村的特殊困难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加之要照顾家庭,只能留守在家无法外出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面临较大困难,这部分群众无疑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车间则有效解决了这类群体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照顾家庭的难题,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二是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近几年全县新发展了一大批以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编织、手工艺品加工为主的加工型企业,但受招工难、用工贵、场地不足等问题的制约,企业在扩大规模、提高产能、提升效益上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现状之下,“扶贫车间”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出台,为这类以吸纳贫困群众就业为主的加工型企业提供了有力扶持,助力了企业健康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务工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甘谷县把推动“扶贫车间”扩量转型作为缓解贫困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有力举措,积极鼓励各类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建设扶贫车间,发挥车间就业岗位存量优势,优先解决贫困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涉及服装生产、毛衣加工、木雕工艺、脊兽制作、鞋帽制作、果蔬加工、电子装配、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类型扶贫车间72个,复工复产率100%,吸纳群众就业2548人,贫困劳动力1044人,平均月工资稳定在2000元左右,保持岗位存量稳定在1000个左右,确保县内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激发创办热情,在强化扶持保障上出实招。把做大做强扶贫车间作为助力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构建完善扶持企业建设运营的政策体系。一是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县财政设立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撬动县内金融机构落实贷款2100多万元;截止目前,发放各类补贴共计166万元,其中给予23个企业的50个扶贫车间发放一次性2万元补助共计100万元;发放培训补助费用共计66万元,培训扶贫车间员工330人。选聘优秀未就业大学生到扶贫车间从事营销管理,县财政拿出资金给予工资补贴,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多方联系争取订单。在稳定拓宽企业原有订单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县内外企业将校服、工装等交由扶贫车间生产,争取到了天津东丽区、中车集团等对口帮扶单位的订单支持,同时还与浙江、江苏等地的外贸企业签订了长久的来料加工协议。目前全县共争取到各类订单500多万件(套),确保了扶贫车间稳定健康运营。三是全力支持就业培训。将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整合各类培训资金,用于务工群众带薪培训,按照吸纳一名贫困群众并签订半年以上用工合同补助1000元、签订1年以上合同补助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补助到企业,既做到了就业群众带薪培训,也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举办扶贫车间奖补和挂牌发放仪式,组织运营效果好、带贫能力强、产业有特色车间交流分享经验,扶贫车间负责人相互实地考察学习,成立服装加工内扶贫车间行业协会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扶贫车间优惠政策、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报道,为企业参与建设扶贫车间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坚持科学布局建设,在力促就业增收上强措施。扶贫车间的布局、建设、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保障贫困群众增收。一是车间选址上优先贫困区域。坚持贫困户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优先在深度贫困村、人口聚居区、搬迁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打造贫困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平台。二是就业对象上聚焦贫困群体。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作为扶贫车间认定的硬性指标,要求就业贫困群众不能少于用工总数的50%,切实放大了脱贫带富效益。三是产业门类上突出劳动密集型。坚持技能门槛低,吸纳劳力多,增收效果好的原则,建成的扶贫车间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草编绳编、鞋帽制作、毛衣加工等行业门类,群众能够尽快上手、短期见效。四是利益分配上适当让利群众。把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作为底线要求,建立企业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盈利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适当让利,确保就业群众的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三)针对不同群体情况,在探索就业模式上重实效。根据不同情况,探索创新了“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安置式、合作社式”等五种模式,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就业需求。一是针对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的情况,发展“厂房式”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方式,车间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贫困村,送工作岗位到群众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二是针对难以在固定时间上班的情况,发展“居家式”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的方式,送订单上门,按件计薪,贫困户能够自由支配时间。三是针对“陪读”家长,发展“跟进式”扶贫车间。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家长就近就业,边带孩子边挣钱。四是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缺少增收门路的情况,发展“安置式”扶贫车间。将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稳定致富。

  针对疫情影响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外出的情况,甘谷县大力推行返乡创业发展扶贫车间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宣传力度,畅通返乡创业渠道,吸引常年在外“打拼”,具有一定资金基础、专业技术、行业资源的返乡人才参与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种养业、服务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全县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创建的扶贫车间达到50余个,涉及服装加工、鞋帽制作、电子装备等产业,累计向扶贫车间发放奖补资金500余万元。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发展壮大经营主体上拓渠道。坚持市场化导向,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带富龙头,确保扶贫车间健康运行发展。一是立足本地壮大一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鼓励支持腾达实业、雅路人麻编、鹏晟商贸等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发展扶贫车间,既节约了企业投资成本,又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就地就业机会。二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瞄准东部地区投资小、门槛低、管理灵活的加工类企业,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到我县参与扶贫车间建设,解决了外地企业有活没人干、本地有人没活干的矛盾。三是大力扶持新建一批。在资金、用地、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创建扶贫车间,既壮大了带动主体,又培养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

  通过对县内生产经营主体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判,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鼓励引导适宜在乡村一线建设运营、扎根结果的劳动密集、风险可控、投资较少、短期见效、收益可观的产业项目建设扶贫车间。甘谷县依托劳动力、物流运输、技术工人等优势资源在县内川道地区创建了服装生产车间48个;依托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等优势在工业园区创建了企业生产车间5个;依托麻编草编、针绣刺绣、毛衣缝盘可居家生产特点创建了“居家式”车间10个;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建成果椒、蔬菜、脊兽、木雕等特色产业加工车间13个。

  (五)结合“三变”改革,在放大扶贫效益上求创新。坚持把发展扶贫车间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与农村“三变”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县财政出资500多万元,对18家运营效益好、带富能力强的服装加工类扶贫车间进行整体收购,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和贫困户,实行股权化经营,按照前三年每台机器每年750元、后七年每台机器每年10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分红,一方面使扶贫车间的收益覆盖了本村所有贫困户,另一方面增加了村集体积累,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六)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产业品牌。受疫情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甘谷县发挥县内劳务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服装生产、麻鞋编织、鞋类制作、毛衣缝盘、电子设备装配等优势产业扶贫车间,通过实施产业培育、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措施,现已发展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打造了腾达“达达”牌衬衫、“爱丽尔”私人定制服饰、“雅路人”麻鞋、恒远鞋业等一批“扶贫产业”品牌。如:恒远鞋业有限公司已投建硫化生产线3条、冷粘生产线1条、针车500余台,安装各类制鞋设施设备300余台,试验检验设备40余台。产品受到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大量客户认可,配合军工企业生产的小批量防刺穿胶鞋及特号鞋,已供应部队及火车运输部门穿用。

  三、经验启示

  甘谷县依托本地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扶贫车间,取得显著成效,已发展成为 “造血式扶贫”的新模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或者进城转移就业,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等群体,这部分人普遍缺乏技术,脱贫难度大,建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有效解决了长久以来农村劳动力“出去打工顾不上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这摆不平的“两本账”,真正做到了务农、务工和顾家三不误。

  二是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扶贫车间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布局,还激活了农村部分闲置房屋、闲置土地,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盘活了资源资产,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了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扶贫车间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载体,吸引了更多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四是造就了一批初级新型产业工人。扶贫车间让农民走上了工作岗位,在稳定脱贫的同时,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自身价值,长期增收致富有了可靠保证。特别是通过扶贫车间工作、生活,提升了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锻造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人才支撑。

  五是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扶贫车间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消除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改变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贫困群众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获得了经济收入,尤其是农村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提高了幸福指数,改善了精神面貌,促进了家庭和谐,带动了乡风文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陪读家长没有收入来源、孩子在校期间陪读家长无事可做等社会问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陇南文县:一面锦旗背后的患难与共 陇南文县:一面锦旗背后的患难与共
  • 瓦房村:向美而行 瓦房村:向美而行
  • 甘肃省青少年山地·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在山丹县开赛 甘肃省青少年山地·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在山丹县开赛
  • 8月甘肃省蔬菜价格有涨有降农资价格基本平稳 8月甘肃省蔬菜价格有涨有降农资价格基本平稳
  • 兰州市开展医疗器械“清网”行动 兰州市开展医疗器械“清网”行动
  • 兰州市十一中教学楼重建项目建成 兰州市十一中教学楼重建项目建成
  •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
  • 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花映盛世”景观带 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花映盛世”景观带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诗意天水】杜甫的白露时间
2   3年整治使兰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   甘肃永靖:扶贫车间助力村民就业增收
4   抗洪消防员回撤,甘肃陇南群众沿途送别
5   深山野味变脱贫新径 食用菌培育成致富
6   直播:走村直播看脱贫--水引来了,路修
7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10元钱能吃一荤
8   陇南西和县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
9   陇南武都:全力做好灾后畜牧业恢复生产
10   陇南康县:爱心企业为受灾群众捐赠6万
11   陇南向支援抗洪抢险的电力公司赠送锦旗
12   陇南文县防疫工作顺利完成
13   陇南市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
14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线上平台
15   临泽倪家营镇:公益岗位让贫困家庭稳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