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丝绸之路

老王说陇史丨四千年前的骨簪

20-05-14 11:4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任磊

  原标题:老王说陇史

  四千年前的骨簪

骨簪

  一支四千年前的骨簪,散发出珠圆玉润的光芒,静静躺在甘肃博物馆一角。这是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墓葬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骨簪。

  这枚骨簪,长11厘米,一头尖,一头粗,粗头用黑树胶,做了一个圆锥形的柄,柄端黏合一个骨片,骨片上有五个同心圆。圆锥形柄的黑树胶上,镶嵌了36颗白色骨珠。那位去世的先民,一定是非常珍爱这支骨簪,长年累月地使用,磨得极其光滑了,最后也陪伴着它的主人,被埋葬到大地深处。

  骨器是先民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它和石器、木器、陶器同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物质,也是最为悠久的生产生活物质。骨头,由于其独特的属性,能够制作加工出更为精致的器物,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用来美化生活,展现先民们审美取向。在先民的生活中,骨器多用来加工针、锥、鱼标、刀、凿、骨珠、骨管、骨笛、鸣笛等等,涉及钻孔、切割、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这件骨器,展现了四千年前,河西走廊先民们精湛的工艺水平。

  永昌鸳鸯池墓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73、1974年发掘的,共清理墓葬189座。先民们对骨器似乎有特别的偏爱,比较大的骨器大约出土了60件以上,较小的骨珠、骨片数量达七八千粒之多。

  那么,鸳鸯池的先民是用何种动物的骨头,制作他们的生活工具呢?应该是羊骨。在出土的骨器中,有一支用残羊前腿骨磨制成的簪子。这只羊的前腿骨,不知何故劈裂了,先民们巧妙地磨去裂纹,磨制成非常漂亮的骨簪。可见,在距今四千年时,河西走廊已经羊群遍地走了。

  发簪久远,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前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发现了先民们用兽骨制作的骨簪。它们通常的造型是,呈扁长体,底部稍宽,一端磨制成圆形。

  起初,发簪的式样比较简单,只是简单的一头尖,一头粗的形状;后来,先民们在簪身上刻一些横、竖、斜纹,进行美化。再后来,簪头刻成球形、环形、丁字形及一些不规则形状。永昌鸳鸯池的这支骨簪,表明先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极大的改善,加工工艺也迈出了一大步。 文/图 王文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访全国人大代表范冬云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访全国人大代表范冬云
  • 图解|“乡村旅游+扶贫” 走出甘肃脱贫攻坚新模式 图解|“乡村旅游+扶贫” 走出甘肃脱贫攻坚新模式
  • 牡丹花簇香万里 多彩河州景千重——临夏市旅游经济发展纪实 牡丹花簇香万里 多彩河州景千重——临夏市旅游经济发展纪实
  • 天梯山石窟 一束中华文明的瑰丽霞光(图) 天梯山石窟 一束中华文明的瑰丽霞光(图)
  • 【美丽乡村 旅游】田园芬芳诗意浓 美丽乡村邀你来 【美丽乡村 旅游】田园芬芳诗意浓 美丽乡村邀你来
  • 美丽乡村入画来 美丽乡村入画来
  • 居安思危大练兵 未雨绸缪保平安——甘肃省2020年度省市区三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侧记 居安思危大练兵 未雨绸缪保平安——甘肃省2020年度省市区三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侧记
  • 元古堆村的“领头羊”(报告文学) 元古堆村的“领头羊”(报告文学)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金川区着力抓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2   金昌市举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建
3   临夏州总工会帮扶解困暖人心
4   临夏州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
5   扶贫车间建村头
6   农旅结合奔富路
7   临夏州行政村通硬化路建设侧记
8   永靖县不断提升驻村帮扶工作质量
9   临夏州与青海省海东市签署市(州)级合
10   临夏州4769个家庭依托生态扶贫实现脱贫
11   嘉峪关市残联:稳步推进残疾人特殊教育
12   嘉峪关市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3   嘉峪关市将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
14   淘汰落后产能 嘉峪关5部门联合出方案
15   庆阳市116个乡镇 交警中队挂牌成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