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名人

王文元:历史写作20年,发掘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0-06-08 19:04 来源:网易号官方发布 编辑:刘宇非

  王文元,笔名问远、独行陇右。知名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甘肃省作协会员,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作者。现供职于兰州晨报,为《老王话陇史》专栏供稿。出版专著《丝路旅痕》、《虹卧陇上·甘肃桥梁》《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文物名胜》等多部作品,参与编著《甘肃史话》、《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古城堡》、《甘肃垂范》 等十余部作品。目前,已累计发表各类稿件千万字,拍摄图片15万张,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的奖励。

  网易号|陇史荟王文元

  作者 |王文元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上游。八千年历史看甘肃!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伏羲、黄帝出自甘肃。甘肃是一本历史教课书,汇聚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种文化。

  从1996年开始,20多年来,因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王文元走遍了陇原大地,几乎把甘肃的角角落落翻了个遍。

  历史研究,从兴趣到工作再到习惯

  对历史感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王文元记不太清了,但他从小喜欢历史,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每次读到史书中有关家乡的记述,就会特别感兴趣。上小学五年级时,还曾向《少年文史报》投稿。他的家乡在河西走廊的东端,那里是两千年前,中华民族向西开拓,宣扬汉军武功军威的地方。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

  写历史类文章,最初完全是兴趣使然,是对一方土地上,发生的事和人的热爱。到了1997年,王文元进入报社成为新闻记者,后来专门跑文化新闻,兴趣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对西北地方历史、丝绸之路历史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再后来,历史写作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只要看到和甘肃有关的事,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写出来,想记录下来。

  关注小人物在大历史中命运

  中国史书,多是帝王将相的传记,而缺乏小人物的记述。而这些小人物,恰恰是历史的血肉,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历史才得以丰满,才有了血肉,才完整了。因此,王文元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和大事件,还包括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小人物和小故事。

  今年因疫情宅家两月,翻阅朋友拍的旧报纸时,王文元偶然发现了1913年3月上海《申报》上的一则广告——《录甘肃徽县儒林街黄君一月二十四号来函》,“甘肃”二字牵动了他的神经。这则广告内容很简单:一个在前线受过伤的甘肃人黄程九,吃了五洲大药房的人造自来血后康复了,故而写了一封感谢信,同时再购买药品。

  图:1913年3月初,上海《申报》上的广告栏

  由这个历史的瞬间为切入点,王文元抽丝剥茧地讲述了百年前五洲大药房的兴衰、火爆一时的“人造自来血”和当时超前的营销手段,形成了《百年前“上海货”的广告手段,蹭热点写软文,甘肃的感谢信都利用》一文,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企业和小人物的命运。

  有趣的是,文章在网上刊发后,有网友留言补充了广告主人公——甘肃人黄程九的故事:黄程九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甘肃徽县当地才子,更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热血青年!

  抽丝剥茧,发掘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做历史研究,查阅资料是基本功。对历史细节的专注,是建立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的。王文元是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常客,写起东西来,不分节假日,作息时间基本上图书馆同步。他家中有两三千本书是关于地方文史的藏书,包括县志、文论、回忆录等等。近些年,还收集了两三个T的电子版的史地资料,还不包括他拍摄的15万张以上各种图片。

  在大量的线索和阅读中发现蛛丝马迹,顺藤摸瓜,由一个小线头,拉出一个大文章。

  十几年前,读一本文史书时,王文元看到一句“天水机场日寇炸毁我多架军机”。因为长期致力于甘肃史地挖掘,对此非常敏感,但苦于没有更多资料,只能先记录下来,耐心等待。

 图:1941年6月11日出版的日本杂志《写真周报》

  到2015年的时候,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一本拍卖的旧书:《日本出版,1941年【写真周报 ,172号】》(甘肃天水,海南岛等内容,侵华史料),直接出双倍价格买了下来,再经过翻译、补充资料,天水机场的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发布了《天水机场, 中国空军23架战机被毁, 日军是从哪里获得的情报?》。这是抗战史上,被尘封的一幕,也填补了陇史研究的空白。目前,天水方面正在酝酿拍摄一部纪录片。

  历史文字的本源:激发人们对一方大地的热爱

  历史给很多人的感觉都是宏大深邃,同时又略微枯燥的。如何在晦涩艰深的题材与大众的关注点之前巧妙平衡,一直是历史类自媒体不断探索的议题。

  谈到这里,王文元强调,历史类文章,虽然资料老,但观点要新。如果讲的内容和大家都知道的一样,还有谁会看呢?陈寅恪先生也曾说,别人讲过我不讲,我讲过的也不讲,我只讲没有讲过的。这是难点,也是历史写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要找好切入点,让历史类作品落地。历史类文章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更广阔社会层面,与现实产生联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一方大地热爱。这应该是历史文字的本源。

  但所有这些的前提还是真实,没有资料支撑的内容是空洞的,也走不远。

  对话

  继续开掘历史文化,走专题化之路

  网易号:能否谈谈后续的创作计划?

  王文元:大体是两个方向。其一,是及时关注历史材料的新发现。盯住学界前沿,跟踪新发现,新成果。去年11月底的《甘肃天祝,唐代吐谷浑大墓,发现最早的马扎实物》就是基于这样想法。

  其二,走专题化之路,做好专题,集中力量攻某个专题,重点发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以前有三十多篇的《甘肃历史文化》专题。今后,将开掘《两汉时期的甘肃》这样的专题,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网易号: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您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做自媒体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王文元:我有个观点,虽然我生活在西部,但视野不能局限在西部。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给全国媒体写稿,后来写博客,到现在做自媒体,都是基于这一点。

  至于经验,做事贵在坚持。每天发一篇稿件,或者两三天发一篇稿件。时间长了就有了效果。这里也要感谢无数师友们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们点赞关注,留言转发,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网易号:你所从事的媒体工作,对历史研究创作有什么助力?

  王文元:二十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练就了我的吃苦精神和写作功力,是我历史研究方向的起飞和扎根深入阶段。特别感谢《兰州晚报》和《兰州晨报》提供的平台,感谢报社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陇人相】锵锵战疫梨园情 陇剧院里传新声 【陇人相】锵锵战疫梨园情 陇剧院里传新声
  • 新时代“科信工匠”的担当——记兰州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民警李云(图) 新时代“科信工匠”的担当——记兰州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民警李云(图)
  • 兰州新区警方快速破获一起网络交友“杀猪盘”电信诈骗案件 伪装“恋人”落网(图) 兰州新区警方快速破获一起网络交友“杀猪盘”电信诈骗案件 伪装“恋人”落网(图)
  • 定西漳县:“选育管奖”全方位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图) 定西漳县:“选育管奖”全方位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图)
  • 重磅!甘肃文旅联合携程推出多项优惠补贴惠民活动 重磅!甘肃文旅联合携程推出多项优惠补贴惠民活动
  • 2020年上半年自考网上报名于6月10日开始 2020年上半年自考网上报名于6月10日开始
  •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临夏县向兜底保障户边缘户监测户发放生活物资(图)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临夏县向兜底保障户边缘户监测户发放生活物资(图)
  • 金昌市举行“包街”“包帮”星级志愿服务组织赠旗活动 金昌市举行“包街”“包帮”星级志愿服务组织赠旗活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公开招募100名“银龄讲学计划”
2   公告!甘肃省公开招募2020-2021学年“
3   【快讯】唐仁健在康县调研“一带一路”
4   【陇人相】锵锵战疫梨园情 陇剧院里传
5   “提高急救意识,普及急救技能” 兰大
6   随警日记丨年迈的母亲:我找遍了城关所
7   漳县:电商掀起消费热
8   肃南:“加速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9   漳县:又是一年野菜飘香时
10   会宁河畔镇:蔬菜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11   甘州:千亩菜心采摘忙
12   宕昌:乡村旅游成“疫”后复苏最美风景
13   灵台:就业小车间 脱贫大舞台
14   民乐:马铃薯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15   临泽: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分享到